纳微科技评级(买入)生物医药快速放量,各项业务多点开花,微球龙头扬帆起航
股票代码 :688690
股票简称 :纳微科技
报告名称 :生物医药快速放量,各项业务多点开花,微球龙头扬帆起航
评级 :买入
行业:化学制药
证券研究报告·A 股公司简评 | 生物制品Ⅱ |
生物医药快速放量,各项业务
多点开花,微球龙头扬帆起航
纳微科技(688690) |
事件 | 维持 | 买入 |
公司于 3 月 10 日晚发布 2021 年报,2021 年公司实现营收 4.46 | 贺菊颖 |
亿元,同比增长 118%;实现归母净利 1.88 亿元,同比增长 159%;实现扣非净利 1.72 亿元,同比增长 172%;实现加权平均 ROE 23.84%,同比增长 9.17 个百分点。
hejuying@csc.com.cn
010-86451162
SAC 执证编号:S1440517050001
简评 SFC 中央编号:ASZ591
袁清慧
生物医药领域快速放量,业绩持续高增长
公司年报业绩与此前披露的业绩快报相符。业绩同比大幅增长主 要由于亲和层析介质、离子交换层析介质等产品销售大幅增长。2021 年公司在生物医药领域收入为 3.9 亿元,同比增长 134%,占营收比重达到 87%,同比增长 6 个百分点;其中色谱填料和层
yuanqinghui@csc.com.cn
010-85130634
SAC 执证编号:S1440520030001 SFC 中央编号:BPW879
析介质收入 3.5 亿元,同比增长 149%,占收入比重达到 78%。胡世超
商业化和 III 期临床项目收入合计 1.6 亿元,占总营收比重约 37%;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客户达 500 家,同比增加约 100 家。此外,2021 年公司核酸类药物订单超预期增长。
小分子、分析柱、手性拆分、IVD、平板显示等领域多点开花
小分子化药方面,抗生物稳定增长的同时,造影剂产品完成开发
并大规模应用;胰岛素高性能硅胶产品研发取得突破,形成潜在
hushichao@csc.com.cn
010-86451498
SAC 执证编号:S1440520070010 发布日期:2022 年 03 月 11 日
当前股价: 81.68 元
的业绩增长点;鱼油项目工艺取得突破,CBD(大麻二酚)项目 成功完成一体化解决方案,部分多肽项目完成新型填料的进口替 换,环孢菌素绿色工艺取得突破,开始替代传统无定型硅胶市场。开启了循环使用硅胶色谱填料替代污染严重的一次性使用无定 形硅胶市场,促进了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和聚合物色谱填料的新 应用。分析柱方面,公司重点向药企推广抗体类大分子表征色谱 重要财务指标 | 主要数据 股票价格绝对/相对市场表现(%) | |||||||||||
1 个月 | 3 个月 | 12 个月 | ||||||||||
17.99/17.46 | -17.3/-13.6 | 851.67/855.4 | ||||||||||
12 月最高/最低价(元) | 128.88/61.9 | |||||||||||
总股本(万股) | 40,014.59 | |||||||||||
流通 A 股(万股) | 3,740.0 | |||||||||||
总市值(亿元) | 307.31 | |||||||||||
2020 | 2021 | 2022E | 2023E | 2024E | 流通市值(亿元) | 28.72 | ||||||
营业收入(百万元) | 204.99 | 446.01 | 681.41 | 1,016.42 | 1,426.61 | 近 3 月日均成交量(万股) | 125.25 | |||||
增长率(%) | 58.05% | 117.57% | 52.78% | 49.16% | 40.36% | 主要股东 | ||||||
净利润(百万元) | 72.69 | 188.35 | 297.06 | 452.43 | 642.77 | 深圳市纳微科技有限公司 | 19.52% | |||||
增长率(%) | 210.31% | 159.10% | 57.72% | 52.30% | 42.07% | 股价表现 16% -4% -24% -44% | ||||||
ROE(%) | 13.58% | 26.03% | 29.11% | 30.72% | 30.38% | |||||||
EPS(元/股,摊薄) | 0.204 | 0.467 | 0.737 | 1.122 | 1.594 | |||||||
P/E(倍) | 400.20 | 174.86 | 110.86 | 72.79 | 51.24 | |||||||
P/B(倍) | 54.36 | 40.21 | 28.50 | 19.75 | 13.75 | |||||||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 ||||||||||||
纳微科技 | 上证指数 |
本报告由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仅为本报告目的,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提供,由中信建投(国际)证券有
限公司在香港提供。同时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 相关研究报告 |
【 中 信 建 投 医 药 生 物 】 纳 微 科 技
纳微科技 |
A 股公司简评报告
柱,重视与国家药典委等行业主管部门及国际仪器公司的合作,2021 年分析柱收入同比增长 77.64%。手性拆分
方面公司重视工艺开发和技术服务业务,已具备毫克级到百公斤级拆分服务的能力,手性拆分服务快速增长。
IVD 领域公司核酸提取磁珠持续扩产放量满足疫情防控需求的同时,化学发光用磁珠、乳胶微球、荧光微球等
产品逐步转向量产,并在国内多家诊断试剂厂商开展验证测试工作和部分实现应用。平板显示黑色微球已完成
客户端的技术参数、稳定性和适用性验证,并定型微球黑色化工艺。为提高各种工况下适用性而对白色聚合物
微球的表面化修饰开发工作也已完成。
生物药纯化核心材料,国产化迫在眉睫
随着生物药上游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的突破,生物药生产的瓶颈主要来自于下游的分离纯化,色谱填料不仅是
分离纯化过程中的核心耗材,占据了总成本的 65%左右,还决定着生物药的纯度和质量。长期以来高性能纳米 微球色谱填料都被国外企业所垄断,据统计 2018 年,国际市场上 GE Healthcare、Tosoh、Bio-rad 三家公司就占 有 50%的市场份额,国内也长期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昂,还可能面临供货不稳定、供货周期长等问题。
扩产增能持续进行,积极布局新增长点
常熟纳微于 2020 年 12 月完成产线安装进入试生产,2021 年 50 吨产能的琼脂糖和葡聚糖层析介质技改项目完 成环评、安评及设计等工作后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微球研究所、纳谱分析、生命科技等三家公司联合租赁 5599 平方米独栋大楼,并于 2021 年四季度投入正式使用,其中微球研究所重点使用所租场地加快微球产业新应用领
域项目孵化和建设分离纯化应用技术服务平台,纳谱分析和生命科技公司使用新租场地用于研发和生产色谱分
析柱耗材、体外诊断用微球等产品。此外,2021 年 12 月公司与浙江独山港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达成协议,计划购买约 60 亩化工用地建设新生产基地。
持续引进技术团队,股权激励计划绑定核心利益
2021 年 2 月公司与西安交大保赛生物签署合作协议,获得软胶技术;2021 年上半年与赵光耀博士、江苏集萃共 同出资设立纳微生命科技,重点突破 IVD 上游原材料;2021 年底整合了苏州美极医疗以李国荣博士为主的技术 团队和研发成果,布局连续层析设备和核酸合成仪等。2021 年公司也引进了多位技术人才,并启动了股权激励
计划。
净利率、周转率提升致 ROE 大幅提升,现金流比率健康
公司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同比分别提升 6.7、13.2 个百分点,权益乘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ROE 由 14.7%大幅增 长至 23.8%。业务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公司现金流相关比率依然保持健康,2021 年现净比、现收比分别为 84%、96%,同比分别变动-15%、5%个百分点。2021 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分别为 0.66、0.48、0.66、-0.04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09%、71%、99%、470%,由于收入规模的大幅增长,各项费用率均有所摊薄,销 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14.8%、10.7%、14.8%、-1.0%,同比分别减少 0.6、2.9、1.4、0.6 个百分
点。
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3、2024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6.8、10.2、14.3 亿元,归母净利分别为 3.0、4.5、6.4 亿元,对应 PE 111、73、51 倍。我们判断当前国内生物制药耗材国产化率的提升拐点已经到来,未来数年内国产化率 将迎来加速提升,公司作为国内色谱填料/层析介质,将充分受益耗材的国产化进程,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估值相关风险、批间稳定性风险、产品市场推广不及预期风险等。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1
纳微科技 |
A 股公司简评报告
分析师介绍 | 贺菊颖:中信建投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复旦大学管理学硕士,10 年以上医药卖 方研究从业经验,善于前瞻性把握细分赛道机会,公司研究深入细致,负责整体投资 |
方向判断。
2020 年度新浪财经金麒麟分析师医药行业第七名、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医药行业入围、万德最佳分析师医药行业第四名等荣誉。2019 年 Wind“金牌分析师”医药行业第 1 名。2018 年 Wind“金牌分析师”医药行业第 3 名,2018 第一财经最佳分析师医药行 业第 1 名。2013 年新财富医药行业第 3 名,水晶球医药行业第 5 名。
袁清慧:中信建投证券制药及生物科技组首席分析师,中山大学本科,佐治亚州立大
学硕士。曾从事阿尔茨海默、肿瘤相关新药研发。2018 年加入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
部,负责制药及生物科技产业研究,擅长创新药及其产业链分析,深度跟踪全球及中
国新药研发、商业化趋势。
胡世超:北京大学分析化学博士,生化分析方向,在《Chemical Science》等期刊发表 多篇论文;曾从事化工新材料行业研究,2020 年 12 月加入中信建投医药团队。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2
纳微科技 |
A 股公司简评报告
评级说明
投资评级标准 | 评级 | 说明 | |
报告中投资建议涉及的评级标准为报告发布日后 6 个月内的相对市场表现,也即报告发布日后的 6 个 月内公司股价(或行业指数)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 场代表性指数的涨跌幅作为基准。A 股市场以沪深 300 指数作为基准;新三板市场以三板成指为基准; 香港市场以恒生指数作为基准;美国市场以标普 500 指数为基准。 | 股票评级 | 买入 | 相对涨幅 15%以上 |
增持 | 相对涨幅 5%—15% | ||
中性 | 相对涨幅-5%—5%之间 | ||
减持 | 相对跌幅 5%—15% | ||
卖出 | 相对跌幅 15%以上 | ||
行业评级 | 强于大市 | 相对涨幅 10%以上 | |
中性 | 相对涨幅-10-10%之间 | ||
弱于大市 | 相对跌幅 10%以上 |
分析师声明
本报告署名分析师在此声明:(i)以勤勉的职业态度、专业审慎的研究方法,使用合法合规的信息,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 结论不 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或影响。(ii)本人不曾因,不因,也将不会因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意见或观点而直接或间接收到任何形式的补偿。
法律主体说明
本报告由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或其附属机构(以下合称“中信建投”)制作,由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仅为本报告目的,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提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署 名分析师所持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证书编号已披露在报告首页。
本报告由中信建投(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在香港提供。本报告作者所持香港证监会牌照的中央编号已披露在报告首页。
一般性声明
本报告由中信建投制作。发送本报告不构成任何合同或承诺的基础,不因接收者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中信建投客户。
本报告的信息均来源于中信建投认为可靠的公开资料,但中信建投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观点、评 估和预测仅反映本报告出具日该分析师的判断,该等观点、评估和预测可能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况下有所变更,亦有可能因使用不同假设和 标准或者采用不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建投其他部门、人员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意见不同或相反。本报告所引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的过往业绩 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报告中所含任何具有预测性质的内容皆基于相应的假设条件,而任何假设条件都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并影响实际投资收 益。中信建投不承诺、不保证本报告所含具有预测性质的内容必然得以实现。
本报告内容的全部或部分均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报告所包含的观点、建议并未考虑报告接收人在财务状况、投资目的、风险偏好等方 面的具体情况,报告接收者应当独立评估本报告所含信息,基于自身投资目标、需求、市场机会、风险及其他因素自主做出决策并自行承 担投资风险。中信建投建议所有投资者应就任何潜在投资向其税务、会计或法律顾问咨询。不论报告接收者是否根据本报告做出投资决策,中信建投都不对该等投资决策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亦不以任何形式分享投资收益或者分担投资损失。中信建投不对使用本报告所产生的 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责任。
在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允许的范围内,中信建投可能持有并交易本报告中所提公司的股份或其他财产权益,也可能在过去 12 个月、目 前或者将来为本报告中所提公司提供或者争取为其提供投资银行、做市交易、财务顾问或其他金融服务。本报告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地 反映了署名分析师的观点,分析师的薪酬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都不会直接或间接与其所撰写报告中的具体观点相联系,分析师亦不会因 撰写本报告而获取不当利益。
本报告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报告全部 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报告全部或部分内容。版 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 上海 | 深圳 | 中信建投(国际) |
北京 | 香港 | ||
东城区朝内大街 2 号凯恒中心 B | 上海浦东新区浦东南路 528 号 | 福田区益田路 6003 号荣超商务 | 中环交易广场 2 期 18 楼 |
座 12 层 | 南塔 2106 室 | 中心 B 座 22 层 | 电话:(852)3465-5600 |
电话:(8610) 8513-0588 | 电话:(8621) 6882-1600 | 电话:(86755)8252-1369 | |
联系人:李祉瑶 | 联系人:翁起帆 | 联系人:曹莹 | 联系人:刘泓麟 |
邮箱:lizhiyao@csc.com.cn | 邮箱:wengqifan@csc.com.cn | 邮箱:caoying@csc.com.cn | 邮箱:charleneliu@csci.hk |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3
浏览量: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