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源股份评级()芳源股份:全球NCA前驱体龙头,布局回收一体化助力成长
股票代码 :688148
股票简称 :芳源股份
报告名称 :芳源股份:全球NCA前驱体龙头,布局回收一体化助力成长
评级 :买入
行业:电池
证券研究报告公司深度报告
芳源股份:全球NCA前驱体龙头,布局回收一体化助力成长 | ||
分析师:马天一 | 分析师:张亦弛 | 分析师:朱玥 |
matianyibj@csc.com.cn | zhangyichi@csc.com.cn | zhuyue@csc.com.cn |
13207689070 | 010-85159272 | 18600687712 |
SAC 执证编号:S1440521110004 | SAC 执证编号:S1440520040001 | SAC 执证编号:S1440521100008 |
发布日期:2022年3月15日
本报告由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仅为本报告目的,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提供,由中信建投(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在香港提供。同时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投资要点
| NCA前驱体全球出海领导者:公司为NCA前驱体全球龙头,2015年开发NCA三元前驱体,2017年向松下-特斯拉 |
产业链批量供货NCA前驱体,2018年NCA三元前驱体出口量达到国内第一,2020年松下占公司收入比例达63%,预计受益特斯拉需求持续强势,短期订单无忧。
依托NCA技术优势,切入NCM前驱体打开成长天花板:NCA前驱体技术难度高于NCM,铝与镍钴的共沉淀更为困 难,需要精确调控酸碱度和其他工艺。公司通过多年技术积累,解决了NCA均相共沉淀、一次颗粒形貌调控、粒度 分布调控等关键问题,同时基于NCA和NCM工艺设备通用性,快速拓展NCM客户,贝特瑞、当升科技等NCM订 单已放量。2022和2023年前驱体产能规划分别达到6万吨和11万吨,对应出货量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布局回收业务助力一体化,提升成本竞争力和利润弹性:通过自主研发的“萃杂不萃镍”湿法冶金技术,公司实现 从包含废旧电池和含镍废料等粗制资源中提炼出高纯硫酸镍等产品。通过与资源回收龙头威立雅成立合资公司,布 局2万吨废旧三元锂动力电池拆解产能;同时公司积极布局锂资源回收,2023年子公司芳源循环和芳源锂能规划氢 氧化锂产能有望达到1.6万吨。在上游资源品价格高位背景下,回收业务有望为公司贡献显著利润弹性。
2 | 盈利预测:考虑股权激励费用,预计21年-23年归母净利0.7、2.2和6.4亿元,对应PE 164、52和18倍。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镍项目产能释放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 |
目录
公司:前驱体出海领导者
前驱体行业:制造壁垒为盾,技术革新为矛
前驱体业务:技术领先,致力于一体化
电池材料回收行业:需求激增,到23年回收空间约26万吨 电池材料回收业务:赋能前驱体竞争力,布局正当时 盈利预测
风险提示
3 |
芳源股份深度报告
公司:前驱体出海领导者
公司:松下-特斯拉核心供应商,前驱体出海领导者
| 芳源股份成立于2002年,通过自主研发的“萃杂不萃镍”湿法冶金技术实现了从包含废旧电池和含镍废料等粗制资源中,提炼出高 |
纯硫酸镍等产品;2005年向比亚迪批量供应球镍正极材料;2015年正式进入高镍NCA三元前驱体领域;2016年于新三板挂牌;2017年向日本松下批量供货三元正极NCA前驱体;2018年NCA三元前驱体出口量达到国内第一;2021年登陆科创板上市。
公司沿革:秉持技术为先,二十年磨一剑 |
|
业务沿革:前驱体出海领导者
• | • | 2002年:球形氢氧化镍 | • | 2004年:球形氢氧化镍 | • | 2006年:球形氢氧化镍 | |||||
自主研发 “萃杂不萃镍”湿法 | 开始研发球形氢氧化镍共沉淀 | ||||||||||
冶金技术实现高纯硫酸镍提炼 | 结晶合成技术 | 向比亚迪批量供应球形氢氧化镍 | |||||||||
2015年:前驱体 | • | 2018年:前驱体 | • | 2017年:前驱体 | • | 2019年:前驱体 | |||||
通过松下认证,向松下批量 | 向松下批量供应高镍三元前驱体 | ||||||||||
NCA三元前驱体合成技术突破 | NCA三元前驱体出口量国内第一 | 供应高镍三元前驱体NCA87 | NCA91 | ||||||||
NCM间歇法生产工艺取得突破 |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5
公司:实控人专精技术+股东背景强大
| 实控人专精技术。罗爱平先生与一致行动人共持有21.23%股权,为公司实控人,罗爱平先生先后任中南大学冶金系教授、五邑大学 |
环境工程系教授等职务,在湿法冶金领域深耕多年, 独创多项湿法冶金专利,赋能公司低成本、技术先进的优势;
股东背景强大。第二大股东为贝特瑞,其连续7年负极出货全球第一,海外深耕多年,具备海内外头部客户基础,其积极发展高镍正 极业务,在业务和客户上与芳源形成协同;公司第二大股东五矿为大型资源综合企业,在资源储备和开发等方面具备优势,公司或受 益五矿保障原材料供给。
图:技术实控人+股东背景强大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截止2021年6月,中信建投 |
公司:收入迎来爆发期,NCM三元前驱体开始放量
| 芳源股份2021年H1实现营业收入9亿元,同比增长208%,对比2018年至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13%,收入迎来爆发期;结构上,2021年NCA三元前驱体、NCM三元前驱体、球形氢氧化镍和硫酸钴贡献营收62%、25%、5%和8%,NCM三 |
元前驱体开始放量。
图:2018-2020年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13%(百万元) | 图:2021H1年前驱体贡献主要营收 | ||||||
NCA三元前驱体 | 球形氢氧化镍 | NCM三元前驱体 | 硫酸钴 | 其他 | |||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 |||||||
- | 2018 | 2019 | 2020 | 2021H1 | |||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7 |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
公司:毛利增速拐点,NCA/NCM前驱体贡献主要毛利
| 芳源股份2021年H1实现毛利1.3亿元,同比增长174%,对比2018年至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7%,2021年迎来利润增长 |
爆发期;
| 结构上,2021年H1 NCA三元前驱体、NCM三元前驱体、球形氢氧化镍和硫酸钴贡献毛利59%、20%、3%和2%。 | |
图:2018-2020年毛利年均复合增长率7%(百万元) | 图:2021年H1 前驱体贡献主要毛利 | |
25,000 | 其他 | |
16% |
20,000
15,000 | 2021年H1 | 硫酸钴 | ||||||
2% 球形氢氧化 | ||||||||
10,000 | ||||||||
镍 | ||||||||
5,000 | 球形氢氧化镍 | 2020年 | 3% | NCA 三元前 | ||||
0 | NCM 三元前 | 驱体 | ||||||
-5,000 | 2018年 | 2019年 | 驱体 | |||||
59% | ||||||||
硫酸钴 | 氢氧化锂 | 其他 | 20% | |||||
NCA 三元前驱体 | NCM 三元前驱体 | |||||||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
8
公司:股权激励充分,绑定员工利益
2021年10月20日,以15.35元/股授予激励对象第一类限制性股票300万股,占股本总额0.59%;以22.01元/股价格授予第二类 限制性股票1200万股,占股本总额2.36%
| 激励对象共133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占6.7% | 解除限售日 2024年11月 | |||||
| 股权激励费用合计1.48亿元,21年至24年分别摊销0.15、0.83、0.37和0.13亿元 | ||||||
授权日 | 登记完成日 | 解除限售日 | 解除限售日 | ||||
2021年10月 2021年11月 | 2022年11月 | 2023年11月 | |||||
第一类 | 限售期 | 限售期 | |||||
限制性股票 | 解锁50% | 解锁50% | |||||
解锁条件 | 21年净利润达0.9亿或营业收 | 21-22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 | |||||
入达18亿 | 2.25亿或22年营业收入达27亿 |
个人当年实际归属的限制性股票数量=个人系数(N)×个人当年计划解除限售额度
第二类 | 限售期 | 解锁30% | 限售期 | 限售期 | 解锁40% | |
限制性股票 | ||||||
解锁30% | ||||||
解锁条件 | 21年净利润达0.9亿或营业收 | 21-22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 | 21-23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 | |||
入达18 亿 | 2.25亿或22年营业收入达27亿 | 4.25亿或23年营业收入达40亿 |
个人当年实际归属的限制性股票数量=个人系数(N)×个人当年计划解除限售额度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9
芳源股份深度报告
前驱体行业:制造壁垒为盾,技术革新为矛
三元前驱体行业出货快速增长,格局头部集中
中国三元前驱体出货量从2016年的7.6万吨增长至2021年的58.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50%;
结构上看,2021年中伟股份为最大三元前驱体供应商,占比中国出货量29%,其次为格林美,占比14%,再次为华 友,占比11%,行业集中度高,2021年CR5=71%。
图:2021年出货量58.5万吨,2016-2021年CAGR=50% | 图:行业集中度高,2021年CR5=71% | ||||||||
中国三元前驱体出货量 | YOY | 其他, 29% | 中伟, 29% | ||||||
70 | 80% | ||||||||
60 | 70% | ||||||||
50 40 30 20 | 60% 50% 40% 30% 20% | ||||||||
金通储能, 6% | 格林美, | ||||||||
华友钴 | 14% | ||||||||
10 | 10% | ||||||||
邦普循环, 10% | 业, 11% | ||||||||
0 | 0% |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
数据来源:鑫锣资讯,中信建投 11 | 数据来源:鑫锣资讯,中信建投 注:与公司披露不一致时以公司披露为准 |
三元前驱体制造壁垒为盾,技术革新为矛
制造壁垒为盾,前驱体产品要求精准控制工艺参数&对产品的理解,其决定性能、成本和一致性;
技术革新为矛,从普通前驱体材料(技术被攻克),到高镍&单晶的新型前驱体材料(技术在迭代),需不断攻克产品制造难题,产品迭代要求企业技术“更快更强”,具备科技属性。
图:前驱体制备工艺体现出产品的科技属性,产品迭代要求企业技术“更快更强”
数据来源:知网,中信建投 12 |
三元前驱体制造壁垒为盾,技术革新为矛
三元前驱体作为正极制造核心原材料,决定产业链各环节的性能和成本,故对于前驱体制备过程中涉及的工艺参数需要精准 控制;
三元前驱体产品制备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参数较多,且难度较高,主要体现在:1)单一数值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需要厂商 具备系统性控制的能力,如PH值受氨水浓度,碱浓度,反应速度等影响;2)最优解均处于指标范围中段,且数据精度很高(如PH值要求控制在±0.05);
三元前驱体材料具有非标定制特性,而不同的产品不仅仅要求不同的工艺,也对设备提出了定制性的要求,故厂商需要具备 对生产设备研发能力。
图:三元前驱制备壁垒在于精准的参数控制和设备自研能力
数据来源:知网,中信建投 13 |
制造壁垒高、技术迭代快,第三方前驱体公司成长空间广阔
三元前驱体行业具有高制造壁垒和快速技术迭代特点,且制造工艺不同于正极,正极公司自产前驱体需承担持续研发投入和额外扩 产资本开支压力,第三方前驱体公司具备相对优势,扩产进度领先正极公司自产前驱体产能;
技术及规模领先的情况下, 第三方前驱体公司毛利率高于正极公司自产前驱体毛利率,成本领先叠加技术溢价更具竞争优势。
图:第三方前驱体扩产速度快于正极公司自有前驱体产能 (万吨) | 图:第三方前驱体供应商盈利能力高于正极公司自有前驱体 | ||
50 45 40 | 芳源股份 | 华友钴业 | 中伟股份 |
科隆新能 | 长远锂科 | 容百科技 | |
25% |
35
30 | 20%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H1 | ||||||
25 | 15% | ||||||||||
20 | |||||||||||
15 | 10% | ||||||||||
10 | |||||||||||
5 | 5% | ||||||||||
0 | |||||||||||
0% |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E | 2023年E | ||||||
中伟股份 | 华友钴业 | 格林美 | 容百科技 | 长远锂科 | |||||||
-5% | |||||||||||
14 | 数据来源:各公司公告,中信建投,注:产能为当前节点各公司规划产能 | 数据来源:各公司公告,中信建投,注:盈利能力以毛利率为参考 |
高镍化趋势下,前驱体成本竞争聚焦镍金属成本差异
前驱体行业逻辑由追寻技术转向比拼成本,原材料成本占比前驱体成本90%,成为必争之地;
在历史中,由于金属禀赋等原因,原材料成本主要聚焦于钴金属,而在高镍化趋势下,镍材料成本占比将大幅度提升,未来原材料成本聚焦于镍材料成本,镍材料成本高低决定前驱体成本是否有优势。
图:前驱体成本原材料占比约90%,制造费用约5% | 图:高镍化趋势使得前驱体中镍材料成本占比大幅提升 | ||||||||||||
人工 辅料 3% 4% | 能源 | 其他 | 硫酸镍成本 | 硫酸钴成本 | 硫酸锰成本 | ||||||||
3% | 3% | ||||||||||||
120% | |||||||||||||
100% | 4% | 4% | 3% | 1% | |||||||||
原料 87% | |||||||||||||
80% | 43% | 39% | 23% | ||||||||||
60% | 65% | ||||||||||||
40% | 76% | ||||||||||||
20% | 31% | 52% | 58% | ||||||||||
0% | NCM333 | NCM523 | NCM622 | NCM811 | |||||||||
数据来源:华友钴业,中信建投 | 数据来源:容百科技,中信建投测算,硫酸盐价格均为2021年8月23日价格 |
15
镍冶炼自给能力决胜原材料成本,掌握湿法制镍工艺或胜出
降低原材料成本的根本在于提升镍自给能力,目前较为稳定的镍来源为镍矿冶炼。镍矿冶炼方法主要是火法和湿法,对应 产品为镍铁(高冰镍)和氢氧化镍钴,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制备前驱体所用镍盐;
湿法冶炼技术(高压酸浸HPAL法)更适合制备电池材料,原因在于:
1)镍湿法冶炼技术可与三元前驱体制备工艺(均为湿法)贯通,金属盐无需经历结晶、干燥再溶解的步骤,直接降低成本; 2)湿法相对于火法最大的优势是保留了红土镍矿中的钴金属,这部分钴金属可以应用于高镍三元材料中,直接降低成本。
图:火法、湿法均可以得到前驱体原材料 | 图:湿法冶炼为三元前驱体材料长期选择 | ||
项目 | 湿法冶炼(HPAL) | 火法冶炼 | |
镍资源来源 | 红土矿来源丰富 | 硫化镍矿渐采渐少 | |
镍回收率 | 88%-92% | 90%-95% | |
钴回收率 | 高 | 较低 | |
资本开支 | 资本开支强度高 | 资本开支强度较低 | |
工艺特点 | 工艺复杂但能耗低 | 工艺简单但能耗高 | |
与三元前驱体生产协同能力 | 有 | 无 | |
数据来源:中信建投 16 | 数据来源:中信建投 |
三元前驱体供应商布局上游冶炼一体化
目前头部前驱体公司多开始布局前驱体上游一体化,中伟、格林美、华友钴业在印尼的镍冶炼产能陆续进入量产周期,同时具备 处理镍钴半成品冶炼能力;
芳源股份一体化布局体现在对上游冶炼半成品的处理能力,公司前驱体原材料主要包括MHP/MSP、粗制硫酸盐和回收料等,冶 炼技术积累深厚,产线原材料适应性较强。
图:三元前驱体主要供应商拓展一体化生产或者专精前驱体制造
数据来源:各公司公告,优美科、邦普官网,中信建投
17
芳源股份深度报告
前驱体业务:技术领先,致力于一体化
NCM前驱体同比高增贡献业绩,前驱体业务盈利能力稳定向好
| 2021H1 NCA前驱体实现营收5.6亿元,NCM前驱体实现2.3亿元,对比2020年全年的7.4和0.7亿元实现较大增长, |
NCM前驱体2021年H1开始放量,业绩贡献大幅增长;
| NCA前驱体毛利率保持20%高位中枢,NCM前驱体毛利率2020年环比改善。 | |||||||||||
图:21年前驱体业务营收高增,NCM前驱体放量(万元) | 图:前驱体业务毛利率稳中向好 | |||||||||||
NCA前驱体营业收入 | NCM前驱体营业收入 | NCA前驱体毛利率 | NCM前驱体毛利率 | |||||||||
100,000 | 25% | |||||||||||
80,000 | 20% | |||||||||||
60,000 | 15% | |||||||||||
40,000 | 10% | |||||||||||
20,000 | 5% | |||||||||||
0 | 0% |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H1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 |||||||||||
19 | 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
前驱体:销量高速增长,加工费中枢稳定,国外较高
| 2020年前驱体产品合计出货1.0万吨,同比增长8%,结构上,2020年NCA前驱体销量0.9万吨,2018至2020年均复合增速 |
22% ;2020年NCM前驱体销量1,118吨,实现放量,2018至2020年均复合增速62%。
加工费上,国内三元前驱体加工费中枢为1.4万元/吨,NCA略高于NCM。国外NCA前驱体为2.8万元/吨,远高于国内,整体中 枢稳定。
图:销量快速增长,NCM前驱体逐渐放量(吨) | 图:加工费中枢稳定,国外客户高于国内客户(万元/吨) | |||||||
12,000 | 3.00 2.50 | |||||||
10,000 | ||||||||
8,000 6,000 | 2.00 1.50 1.00 0.50 0.00 | |||||||
4,000 2,000 | ||||||||
0 | ||||||||
2018 年 | 2019 年 | 2020 年 |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
NCA前驱体销量 | NCM前驱体销量 | NCA 三元前驱体 :国外客户 | NCA 三元前驱体 :国内客户 | NCM 三元前驱体 | ||||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20 |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
前驱体业务:IPO扩充资本,产能扩张提提速
| 公司现有NCA/NCM前驱体产能合计3.6万吨,较2020年同比1.7万吨实现超过翻倍增长,产能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1) |
2021年公司A股上市,资本扩张后扩产提速;2)新客户开拓成功,NCM前驱体打开业务天花板。
表:现有3.6万吨产能,产能高速增长(万吨)
项目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E | 2022年E | 2023年E |
产能:芳源新能源 | 8,200 | 13,400 | 16,600 | 36,000 | 36,000 | 36,000 |
产能:芳源循环 | 0 | 0 | 0 | 0 | 25,000 | 50,000 |
产能:芳源锂能 | 0 | 0 | 0 | 0 | 0 | 25,000 |
前驱体产能合计 | 8,200 | 13,400 | 16,600 | 36,000 | 61,000 | 111,000 |
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21 |
NCM前驱体对应新客户放量,客户结构不断优化
| 成功打入松下-特斯拉前驱体供应链,2017 公司年开始向松下批量供应NCA87前驱体,2019年公司开始供应NCA91 |
前驱体;
| 在国内,公司与贝特瑞、杉杉能源、当升科技等国内主流锂电池或正极材料厂商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客户结构上,2021年以来NCM前驱体在新客户内放量顺利,营收占比从2018年6%提升至2021年H1的25%,对应 |
客户结构不断优化,第一大客户营收占比从2018年63%下降至2021年H1的44%,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从87%下降至
82%,客户结构不断优化。
表:18年-21年H1公司客户结构不断优化
2021年H1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
第一大客户 | 44% | 63% | 80% | 63% |
前五大客户 | 82% | 80% | 91% | 87% |
产品结构(NCA前驱体/NCM前驱体营收占比) | 62%/25% | 74%/7% | 85%/4% | 80%/6% |
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22 |
客户结构优秀,海外大客户领先致利润优于同行
| 前驱体海外头部客户售价高于国内客户,海外销售毛利率远高于境内销售毛利率; 公司海外头部客户销售占比高,2018-2020年NCA三元前驱体出口量均排名国内第一,助力公司前驱体业务毛利率领先 |
同行业其余可比上市公司。
图:18年-20年NCA前驱体境内外销售毛利率对比 | 图:公司前驱体业务在同行业中毛利率领先 |
25%
境外销售 | 境内销售 | 20% 15% | |||||||
25% | |||||||||
20% 15% | |||||||||
10% | |||||||||
5% 0% | |||||||||
10% | |||||||||
5% |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H1 | ||||||
芳源股份 | 帕瓦股份 | 华友钴业 | |||||||
0% | |||||||||
中伟股份 | 科隆新能 | ||||||||
2018 | 2019 | 2020 | |||||||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 |||||||||
资料来源:各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
23
绑定松下-特斯拉体系,月度出货千吨
|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目前由中国出口的镍钴铝氢氧化物月均在1400吨左右,2021年出口合计0.9万吨,同比增长 |
35%,其中大部分来源为芳源股份,对应出口对象为松下-特斯拉产业链;
| 价格上,出口单价中枢较为稳定售价中枢维持在9万元/吨,2021年均价为9.2万元/吨,同比2020年均价提升10%。 | ||||||||
图:2021年NCA前驱体出口0.9万吨,同比增长35% | 图:NCA前驱体出口单价较为稳定 | ||||||||
NCA前驱体出口量(吨) | 同比 | 单价(万元/吨) | |||||||
10,000 | 100% | 14.0 | |||||||
9,000 | 80% | 12.0 | |||||||
8,000 | 10.0 | ||||||||
60% | |||||||||
7,000 | |||||||||
6,000 | 40% | 8.0 | |||||||
5,000 | 6.0 | ||||||||
4,000 | 20% | 4.0 | |||||||
3,000 | 0% | 2.0 | |||||||
2,000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 | 0.0 | ||||
1,000 | 2018年 | ||||||||
-40% | |||||||||
0 | |||||||||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中信建投 |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中信建投 | ||||||||
24 | 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
特斯拉引领4680浪潮,松下供应进度领先
| 4680电池作为一种全新结构的电池受到特斯拉青睐,其优势在于通过改变电芯结构带来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容量提 |
升5倍,输出功率提高6倍,整车续航里程增加16%,良率一致情形下成本低7%左右;
目前特斯拉及其主要供应商均积极4680电池的开发和量产,外部供应商中松下进度最快,预计2022年进入试产阶段,公司作为松下重要供应商料将率先受益。
图:特斯拉 “4680”圆柱电池单体以及和前两代对比、性能提升幅度示意 | 图:预计松下、特斯拉引领4680 | ||
公司 | 预计量产时间 | 备注 | |
松下 | 2022年H1 | 2023年3月开始,日本 | |
工厂扩产4680产线 | |||
22年初良率突破90%, | |||
Tesla | 2022年初 | 率先用于Austin工厂 | |
的Model Y | |||
LGES | 2023年 | ||
国内供应商 | 2023-2024年 | ||
数据来源:特斯拉,松下,锂电观察家,中信建投 | 数据来源:松下,LG,特斯拉,中信建投 |
25
公司产线原材料适应性强,原料调整根本在于优化成本
| 根据公司披露,公司前驱体原材料主要有三类,分别为MHP/MSP(镍湿法冶炼中间品)、粗制硫酸盐和回收料,产线原材料适应性较强;公司以“萃杂不萃镍”湿法冶炼技术为核心,形成了先进的现代分离技术体系,通过对萃取槽的结构优化、萃取级数的合理选取、不同萃取剂 |
的组合运用,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地去除杂质,在生产中获得高品质、低成本的高纯硫酸镍和高纯硫酸钴等硫酸盐溶液。
图:公司原料可变,产线可适应各类材料 | 图:公司原料可变,产线可适应各类材料 | ||||||
原材料来源 | 120% 100% 80% 60% 40% 20% 0% | ||||||
酸溶浸出 | 钴、镍、锰的萃取分离 | ||||||
镍湿法冶炼中间品 | |||||||
P204萃取分离 | 分部反萃 | 高纯????????????????????溶液 | |||||
废旧电池镍钴料 | |||||||
P507萃钴 | 反萃 | 高纯????????????????????溶液 | |||||
其他粗制镍钴原材料 | |||||||
N290萃镁 | 萃余液 | 高纯????i????????????溶液 |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
MHP | 粗制硫酸盐 | 回收料(镍钴料) | |||||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26 | |||||||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注:各类占比为耗量比,仅代表各类材料使 用量,不代表最终生产成前驱体的占比 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
公司产线原材料适应性强,原料调整根本在于优化成本
| 2021年公司披露松下将前驱体原材料从MHP调整为金属镍豆,根源在于2021年以来镍豆生产硫酸镍即期盈利大幅提 |
升,原材料调整目的在于降低成本,随着镍豆优势边际减弱,公司针对MHP供应商开启新一轮认证以实现成本最优;
| 从盈利能力上看,同样反映出2021年公司毛利率并未因原材料替换为镍豆而出现大幅度下降。 | ||||
图:2021年镍豆生产硫酸镍即期盈利大幅提升(元/吨) | 图:2021年以来,镍豆进口占比持续提升 | ||||
硫酸镍均价-镍豆制硫酸镍成本 | MHP | 镍豆 | 镍豆进口占比 | 60% 50% 40% 30% 20% 10% 0% | |
10,000.00 | 90,000 | ||||
8,000.00 | 80,000 70,000 | ||||
6,000.00 | 60,000 | ||||
4,000.00 | 50,000 40,000 | ||||
2,000.00 | 30,000 | ||||
0.00 | 20,000 10,000 | ||||
-2,000.00 | 0 | ||||
资料来源:Mysteel,SMM,中信建投,注:数值为:硫酸镍市场均价减硫酸 | 资料来源:Mysteel,中信建投 | ||||
镍成本(镍豆为原材料) 27 | 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
技术优势:从高技术壁垒NCA前驱体向NCM拓展
| NCA前驱体技术难度高于NCM。NCA主要难点在于铝的共沉淀,铝既可以溶于酸又可以溶于碱,与镍钴锰共沉淀相比,铝与镍钴的共沉淀更为 |
困难,需要精确调控酸碱度和其他工艺控制。
高品质NCA稳定量产,NCM客户持续突破。公司通过十多年共沉淀结晶技术积累,解决了NCA均相共沉淀、一次颗粒形貌调控、粒度分布调控 等关键问题,生产具备成本优势、可调控形貌、品质优异NCA前驱体产品,同时基于NCA和NCM工艺设备通用性,快速拓展NCM客户。
表:公司通过核心技术解决NCA制备难题 | 表:NCM客户持续突破(包括批量出货及送样客户) | ||||
核心技术名称 | 主要特点及先进性 | 技术突破时间 | NCM客户 | 型号 | 性能 |
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来平衡镍钴铝的沉淀速率,实现了镍 | 三星SDI | NCM9系 | 克容量>200mah/g | ||
NCA前驱体镍钴均相 | 钴铝的均相共沉淀,有效提高了NCA产品的电化学性能;大 | ||||
2015年 | 杉杉股份 | NCM9系 | 克容量>190mah/g | ||
共沉淀技术 | 幅度降低了形成均相镍钴铝氢氧化物前驱体的时间,提高 | ||||
了生产效率和产能,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 当升科技 | NCM9系 | 克容量>150mah/g | ||
NCA前驱体一次颗粒 形貌调控 | 通过调整反应体系精确配置进而提高前驱体的烧结活性,使之能够在较低合成温度及较短烧结时间下获得高品质的 NCA正极材料。 | 2016年 | 贝特瑞 | NCM9系 | 克容量>200mah/g |
容百科技 | NCM9系 | 克容量>190mah/g | |||
NCA前驱体粒度分布 调控 | 通过反应合成器的工艺调整,减小NCA成品不同颗粒间 Li/M配比差异及一次晶粒大小差异,减弱电池极化,用这 | 2016年 | 天力锂能 | NCM5系8系 | |
样的优良品质前驱体烧结得到的正极材料可以有效提升电 |
池安全性能及循环性能。 | ||||
全流程磁性异物控制 | 每批次产品磁性异物均小于20ppb,低于一般客户要求的 50ppb。 | 2018年 | ||
28 | 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
芳源股份深度报告
电池材料回收行业:前景广阔
电池材料回收行业:电池全生命周期流程
3 | 1.生产过程中企业报废 | 动力蓄电池 | 新车销售 | 2.使用后剩余容量及充放电性能无法继 | 2 | 2 | |||||||||
续使用或因其它原因被拆卸不再使用 | |||||||||||||||
3.收集于报废汽车 | 汽车4S店售后 | 4.梯级利用后报废 | 4 | ||||||||||||
维修件(电池) | 销售电池 | ||||||||||||||
动力电池 | |||||||||||||||
消费者 | 电池租赁 | ||||||||||||||
动力电池 | 配套 | 新能源汽车 | 2 | 新车销售 | |||||||||||
原 | 生产企业 | 电池 | 生产企业 | 服务店 | 更换电池 | 电池 交回 | 租赁网点 | ||||||||
报废电池 | 车 辆 报 废 | ||||||||||||||
料 | |||||||||||||||
再生 | |||||||||||||||
电池材料 | 材料 | 再生利用 | 报废汽车 | 3 | 流动商贩、 | 2 | |||||||||
生产企业 | 企业 | 建立动力电池 | 拆解企业 | 回收公司 | 其他 | ||||||||||
梯次 | 检测 | ||||||||||||||
废旧动力 电池流向 | 新动力电 池流向 | ||||||||||||||
利用 | 分类 | 回收服务网络 | |||||||||||||
储能、低速 | 电池 | 梯次利用 | 4 | ||||||||||||
电动车 | 企业 | ||||||||||||||
回收 |
资料来源:《基于成本核算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模式分析与趋势研究》 郝硕硕
30
电池材料回收必要性:电池回收回收金属价值丰富
| 废旧电池及电池材料回收的必要性主要是:1)经济收益;2)环境保护 1)经济收益:废旧动力电池及电池材料中含有大量可回收的贵金属Co、Li、Mn、Cu、Li、Al、Fe等,目前随着电动汽 |
车需求爆发,对应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金属回收除了提高较稀缺资源供给外,经济性越来越高。
表:电池及电池材料可回收金属丰富 | 锰含 | 锂含 | 稀土元 | 图:镍钴锂材料价格维持高位,具备回收经济性(万元/吨) | ||||||||
动力电池 | 主要含 | 镍含 | 钴含 | |||||||||
量占 | 量占 | 量占 | 量占 | 素含量 | 16.0 | 60.0 | ||||||
类别 | 有金属 | |||||||||||
比 | 比 | 比 | 比 | 占比 | 14.0 | 50.0 | ||||||
镍氢电池 | Ni, Co, | 35% | 4% | 1% | / | 8% | 12.0 | |||||
RE | 10.0 | 40.0 | ||||||||||
钴酸锂电池 | Li, Co | / | 18% | / | 2% | / | ||||||
8.0 | 30.0 | |||||||||||
磷酸铁锂 | Li | / | / | / | 1.1% | / | 6.0 | 20.0 | ||||
4.0 | ||||||||||||
电池 | 2.0 | 10.0 | ||||||||||
锰酸锂电池 | Li, Mn | / | / | 10.7% | 1.4% | / | 0.0 | 0.0 |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
三元系材料 | Li, Ni, | 12% | 5% | 7% | 1.2% | / | 碳酸锂(99.5%电池级/国产) | 长江镍价 | 长江钴价(右) | |||
Mn, Co | ||||||||||||
资料来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模式研究》 侯兵 | 资料来源:SMM,Wind,中信建投 |
31
电池材料回收必要性:废旧电池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回收是最佳方案
| 2)废电池环境危害大:废电池中的电解质、重金属等有害金属给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威胁,回收是最佳方案。 |
表:废旧电池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回收是最佳方案
材料种类 | 具体物质 | 化学特性 | 产生的影响 |
正极材料 | LiCoO2, LiMnO4, LiFePO4等 | 与酸碱反应后,产生重金属 | 重金属污染,升高环境PH值 |
负极材料 | 石墨等 | 燃烧后产生CO,带来大量粉尘 | CO和固体粉尘污染空气 |
电解质溶质 | LiPFe6, LiBF4, LiClO4, LiBOB | 机油强烈的腐蚀性,遇水或高温产生 | 有毒气体污染空气,并经由皮肤、呼 |
有毒气体 | 吸对人体造成刺激 | ||
电解液溶剂 | EC, EMC, DMC, PC等 | 燃烧产生CO | 有机物可通过皮肤、呼吸对人体造成 |
刺激 | |||
其他材料 | PVDF | 与氟、浓硫酸、强碱、碱金属发生反 | 受热分解产生HF和氟污染 |
应 |
资料来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模式研究》 侯兵
32 |
电池材料回收行业政策:欧盟强法规管控 ,“自产自用”
德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政策已经实现集技术水平、实施效果和体系运转等于一体的各方面都比较完善的效果。 产业链上下游各主体均有其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各大车企有责任对动力电池进行回收利用,消费者也有义务将动力电 池交至指定的回收机构。
图:德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数据来源:《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问题剖析及对策建议_陈轶嵩》,中信建投 33 |
电池材料回收行业政策:日本,循环经济立法体系
从基础层面、综合层面和专项层面进行全面覆盖,健全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是日本动力电池回收最大的特色,保障 了电池回收效率的同时也为动力电池回收提供了良好的规范。
日本先进企业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与生产研发视为同等重要的任务,日本民众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
图:日本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数据来源:《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问题剖析及对策建议_陈轶嵩》,中信建投 34 |
电池材料回收行业政策:美国,环境保护法管理+市场监管
美国采取“环境保护法管理+市场监管”的方式,形成金字塔式的法律结构,构建起了完整的动力电池回收 利用网络体系,还建立了多家废电池回收厂。
美国注重加强民众对废旧电池危害性的了解,加大宣传力度并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纳入到国民教育之中。
图:美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数据来源:《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问题剖析及对策建议_陈轶嵩》,中信建投 35 |
电池材料回收行业政策:中国,多层次政策设计完善电池回收体系
| 中国电池回收产业链分为电池设计、生产和回收阶段, | 图:中国多层次政策设计完善电池回收体系 | |
| |||
| 在总的政策框架下有细分行业运行规范。 | ||
政策及指导意见以《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 | |||
| 管理暂行办法》为顶层设计,以《关于完善资源综合 | ||
利用增值税政策的公告》等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参与; | |||
行业运行规范由电池溯源意见和电池回收意见组成, | |||
不同阶段对应不同政策,溯源意见以《新能源汽车动 | |||
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为代表,各阶 | |||
段做详细要求;回收意见中,生产阶段以《新能源汽 | |||
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建设和运营指南》为代表, | |||
回收阶段以《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 | |||
业规范条件》为代表。 | |||
36 | 数据来源:国务院,工信部官网 |
电池材料回收行业政策:中国,多层次政策设计完善电池回收体系
设计阶段 | 生产阶段 | 回收阶段 | |||
电池生产企业 | 汽车生产企业 | 电池拆解企业 | 梯次利用企业 | 再生利用企业 | |
指导意见 |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2018年工信部等5部2局发布,2021年披露修订) | ||||
行业政策 | 《关于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2021 |
电池溯源 |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2018年工信部等2部门发布) |
《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工作的通知》(工信部,2019) | |||
行业规范 | 《关于组织开展汽车动力蓄电池编码备 | 《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 理办法》(工信部,2018) | 《关于组织开展汽车动力蓄 电池编码备案管理工作的通 知》(中机,2018) |
案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机,2018) |
电池回收 | ||||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建设 | 《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 | |||
和运营指南》(工信部,2019) | (2019年本)》(工信部,2019) | |||
37 | 资料来源:国务院,工信部官网 |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 | ||
利用管理办法》(4部1局, | ||||
2021 ) |
电池材料回收模式: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中国四大商业模式正成长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为回收主体,与报废汽车拆解企业达成合作回收新能源汽车报废后的动力电池,对于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报废电 池,可以利用现有汽车销售4S店、售后服务点建设回收服务网点进行电池替换和回收。截至2020年2月,约有123家汽车企业进行了申报,其 中有4家汽车企业的申报的回收服务网点总量达到2668个,占比约为35%。
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为回收主体,可以将汽车4S 店、售后服务点和动力电池租赁网点发展成为动力电池回收网点,通过逆向物流方式回收动力 电池,并将原有的正向物流中的配送中心改建为回收集中贮存点进行贮存、检测和分类。目前,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国轩高科等动 力电池生产企业,已均在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展开了积极的市场布局。
图: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为回收主体 | 图: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为回收主体 |
资料来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模式研究_侯兵》,中信建投 38 | 资料来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模式研究_侯兵》,中信建投 |
电池材料回收模式: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中国四大商业模式正成长
第三方综合利用企业为回收主体,主要以梯次利用或综合利用工厂为中心,进行区域性收集,梯次利用企业必须对其梯次利用产品负责,梯次 利用单位主要包括中国铁塔公司、国家电网、中天鸿锂等;再生利用企业(含材料企业)以格林美、湖南邦普、华友钴业、赣州豪鹏、深圳乾 泰、赛德美等为代表。
动力电池产业联盟为回收主体,组建由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第三方综合利用企业组成的产业联盟,发挥生产企业的网点 优势和综合利用企业的专业优势。目前国内已经成立的联盟包括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联盟、中国动力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联盟以及广东、江 苏、四川、湖南、厦门等地方性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联盟。
图:第三方综合利用企业为回收主体 | 图:动力电池产业联盟为回收主体 |
资料来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模式研究_侯兵》,中信建投 39 | 资料来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模式研究_侯兵》,中信建投 |
电池材料回收技术:湿法回收是主流,多企业参与布局
| 回收技术分为三大类:干法、湿法、生物回收。当前以湿法为主,干法为湿法配套工艺,生物回收法仍在实验室阶段; 湿法回收效率高且工艺相对成熟,逐渐成为主流路线,格林美、邦普集团、AEA、IME等国内外企业大多采用湿法为主、干法为辅的技术路线。 |
表:锂电池回收方法
回收技术 | 具体方法 | 基本原理 | 主要优势 |
湿法冶金 | 用含锂的化学试剂选择性溶解,分离浸出金属元素 | 成本低,适合中小规模废旧锂电 | |
池 | |||
湿法 | 化学萃取法 | 用某些有机试剂与待分离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用适宜试剂将金属分离出来 | 对设备防腐性要求高,有极溶剂 |
易产生二次污染 | |||
离子交换法 | 根据金属离子对离子交换膜树脂的吸附基数不同实现分离 | 工艺简单,易于操作 | |
机械分解法 | 以电池不同成分密度、碱性等物性区别为基础,采用破碎、筛分等手段将电 池材料初筛分类,实现不同有用金属的初步分离 | 存在机械夹掺损失,很难实现金 | |
属完全分离和回收 | |||
干法 | 高温热解法 | 高温焚烧去除粘合剂,使材料实现分离,高温焚烧使金属氧化、还原并分解,形成蒸汽挥发,通过冷凝收集 | 工艺简单,产物单一,耗能高 |
生物回收 | 利用微生物浸出,将体系的有用成分转化为可溶化合物;选择性溶解,实现目标组分与杂质组 | 菌种培养技术不成熟,培养周期 | |
分分离 | 过长 |
资料来源:新材料在线,中信建投
40 |
电池材料回收技术:主要企业以湿法为主,干法为辅
企业 | 回收方法 | 主要产出 | 回收规模 | ||
格林美 | 干法、湿法 | 球状钴粉,硫酸镍,镍粉,钴粉 | 总拆解处理能力25万套/年 资源化再生能力10万吨/年 | ||
邦普集团 | 干法、湿法 | 电池级四氧化三钴、镍钴锰酸锂 | 废旧电池回收处理3万吨/年 | ||
赣锋锂业 | 干法、湿法 | 电池级氯化锂、碳酸锂 | 废旧电池回收处理3.4万吨 | ||
芳源股份 | 湿法 | 硫酸镍、硫酸钴、三元前驱体 | / | ||
振华新材 | 湿法 | 三元前驱体、电池级碳酸锂 | 年处理6000金属吨三元极片 | ||
华友钴业 | 湿法 | 三元前驱体 | 6.5万吨(电池包)/年 | ||
中伟股份 | 湿法 | 磷酸锂、纯钴、纯镍 | 与韩国SungEel Hitech签署备忘录 | ||
杉杉股份 | 湿法 | 锂钴镍三元前驱体 | 1万吨/年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利用 | ||
容百科技 | 湿法 | 镍钴锰三元前驱体 | 韩国TMR株式会社 | ||
厦门钨业 | 湿法 | 四氧化三钴、碳酸钴、高纯硫酸镍 | 年回收量4300吨 | ||
长远锂科 | 湿法 | 镍钴锰三元前驱体 | 5000吨回收产线 | ||
AEAT | 湿法 | CoO | / | ||
IME | 干法、湿法 | 合金,Li2CO3 | / | ||
Recupyl | 湿法 | Li2CO3 | 年处理8000吨 | ||
Mitsubishi | 干法 | Li2CO3 | / | ||
Retriev | 低温球磨、湿法 | Li2CO3、Co、Ni | 年处理1.1万吨 | ||
Umicore | 干法 | CoCl2、锂化合物 | 年处理7000吨 | ||
41 | 资料来源:各公司公告,中信建投,注:产出及产能仅做参考,以公司披露为准 |
锂电回收产能:国内废旧电池拆解产能2023年约86万实物吨
锂电池回收产能主要包括前段的废旧电池拆解产能和后段的资源回收产能,废旧电池拆解产能方面,2020年废电池拆
解产能32万吨,预计2023年增加至86万吨,头部公司邦普、格林美、天奇股份、光华科技产能增长显著。
图:2020年废电池拆解产能32万吨,预计2023年增加至86万吨(实物吨)
邦普循环 | 华友钴业 | 赣锋锂业 | 格林美 | 中伟股份 | 振华新材 | 杉杉股份 | 厦门钨业 | 天奇股份 | 长远锂科 | 芳源股份 |
寒锐钴业 | 雄韬股份 | 桑德集团 | 国轩高科 | 金源新材 | 光华科技 | 南都电源 | 金凯循环 | 睿达新能 | 中能循环 | 道氏技术 |
天能新材 | 赛德美 | 西恩科技 | 天赐材料 | 恒创睿能 | 中化国际 | 凯地众能 | 派尔森 | 其他 |
1,000,000
900,000
800,000
700,000
600,000
500,000
400,000
300,000
200,000
100,000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E | 2022年E | 2023年E |
数据来源:各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 |||||
42 |
锂电回收产能:预计2023年碳酸锂资源处理产能超11万吨LCE
20年以前,因锂资源价格低迷,碳酸锂回收产能规划及释放量相对较少,21年开始因碳酸锂价格大幅提升,刺激碳酸锂回收处理产能快速 增长,预计23年碳酸锂资源回收产能达11.4万吨,其中预计邦普、格林美、振华新材、芳源股份、天奇股份等贡献主要增量。
图:20年碳酸锂回收产能为3.6万吨LCE,到2023年增加至11.4万吨LCE
邦普循环 | 华友钴业 | 赣锋锂业 | 格林美 | 中伟股份 | 振华新材 | 杉杉股份 | 厦门钨业 | 天奇股份 | 长远锂科 | 芳源股份 |
寒锐钴业 | 雄韬股份 | 桑德集团 | 国轩高科 | 金源新材 | 光华科技 | 南都电源 | 金凯循环 | 睿达新能 | 中能循环 | 道氏技术 |
天能新材 | 赛德美 | 西恩科技 | 天赐材料 | 恒创睿能 | 中化国际 | 凯地众能 | 派尔森 | 其他 |
140,000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E | 2022年E | 2023年E |
数据来源:各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 |||||
43 |
锂电回收产能:预计2023年镍回收处理产能约11万金吨
20年镍资源回收处理产能快速增长,预计23年镍资源回收产能达11.4万吨。头部产能释放较多,包括邦普、格林美、华友钴业等。
图:20年镍金属回收产能为5.8万金吨,到2023年增加至11万金吨
邦普循环 | 华友钴业 | 赣锋锂业 | 格林美 | 中伟股份 | 振华新材 | 杉杉股份 | 厦门钨业 | 天奇股份 | 长远锂科 | 芳源股份 |
寒锐钴业 | 雄韬股份 | 桑德集团 | 国轩高科 | 金源新材 | 光华科技 | 南都电源 | 金凯循环 | 睿达新能 | 中能循环 | 道氏技术 |
天能新材 | 赛德美 | 西恩科技 | 天赐材料 | 恒创睿能 | 中化国际 | 凯地众能 | 派尔森 | 其他 |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E | 2022年E | 2023年E |
数据来源:各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 |||||
44 |
锂电回收产能:预计2023年钴回收处理产能约5万金吨
因钴资源回收处理产能多与镍处理产能配套共存,故产能增长节奏类似,20年钴资源回收处理产能快速增长,预计23 年镍资源回收产能达5.1万吨。头部产能释放较多,包括邦普、格林美、华友钴业、天奇股份等。
图:20年钴金属回收产能为2.1万金吨,到2023年增加至5.1万金吨
邦普循环 | 华友钴业 | 赣锋锂业 | 格林美 | 中伟股份 | 振华新材 | 杉杉股份 | 厦门钨业 | 天奇股份 | 长远锂科 | 芳源股份 |
寒锐钴业 | 雄韬股份 | 桑德集团 | 国轩高科 | 金源新材 | 光华科技 | 南都电源 | 金凯循环 | 睿达新能 | 中能循环 | 道氏技术 |
天能新材 | 赛德美 | 西恩科技 | 天赐材料 | 恒创睿能 | 中化国际 | 凯地众能 | 派尔森 | 其他 |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E | 2022年E | 2023年E |
数据来源:各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 |||||
45 |
电池材料回收空间:可回收电池材料来源遍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目前阶段可回收电池材料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我们做出对应假设:
1)退役电池:电池在达到循环寿命后,由各个渠道回收再利用,假设电池循环寿命为5年,假设以五年为节点,三年内报废分布为20%、60%和20%;
2)电池生产过程废用电池:在电池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良率,报废极片及电池会被回收处理;
3)正极材料生产过程废用材料:在正极材料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良率,报废正极材料会被回收处理。
图:可回收电池材料来自于退役电池,电池废料和正极废料
正极材料 | 电池 | 新能源车 |
不良品 | 不良品 | 报废退役电池 |
可回收电池材料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
46
电池材料回收空间①:2023年可回收退役电池折算正极量约23万吨
| 退役电池是废旧电池回收的重要来源,其可回收量主要依据为电池历史产量情况; | ||||||||||||||||||
| 2014年国内和海外电池产量约4和11GWh,15年开始产量快速提升,2021年增长至220和226GWh; | ||||||||||||||||||
| 按5年左右电池使用寿命测算,22年的退役电池市场有望出现16-17年生产的电池,退役电池逐步逐步放量。 | ||||||||||||||||||
图:2021年中国电池产量约220GWh(GWh) | 图:2021年海外电池产量约226GWh(GWh) | ||||||||||||||||||
三元 | 铁锂 | 锰酸锂 | 三元 | ||||||||||||||||
250.0 | 250.0 | ||||||||||||||||||
200.0 | 200.0 | ||||||||||||||||||
150.0 | 150.0 | ||||||||||||||||||
100.0 | 100.0 | ||||||||||||||||||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 |||||||||||||||||||
电池材料回收空间①:2023年可回收退役电池折算正极量约21万吨
| 假设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的服役寿命是5年,退役比例为4/5/6年分别为20%/60%20%; 测算由退役电池带来的电池回收空间折算正极量为2023年铁锂6.7万吨,三元14.3万吨,合计约21万吨,其中国内预计 |
13万吨,海外8万吨。
表:预计2023年退役电池带来电池回收空间折合正极材料约23万吨
单位 | 回收空间1:退役电池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E | 2022年E | 2023年E |
GWh | 退役电池:国内三元 | 1.2 | 3.4 | 8.7 | 20.2 | 34.9 |
GWh | 退役电池:国内铁锂 | 4.8 | 12.2 | 20.7 | 24.1 | 26.9 |
GWh | 退役电池:海外三元 | 6.8 | 9.1 | 14.5 | 24.9 | 44.4 |
万吨 | 可回收正极量:国内三元 | 0.2 | 0.6 | 1.6 | 3.6 | 6.3 |
万吨 | 可回收正极量:国内铁锂 | 1.2 | 3.0 | 5.2 | 6.0 | 6.7 |
万吨 | 可回收正极量:海外三元 | 1.2 | 1.6 | 2.6 | 4.5 | 8.0 |
来源:GGII,中信建投
48 |
电池材料回收空间②:2023年电池生产废品折算正极量约28万吨
| 电池生产过程中极片和电池不良品是废旧电池回收另一主要原料来源,不同公司不同产品的不良率不同,比如宁德时代和 |
海外电池厂不良率低于其他厂商,因此应分别测算;
废品电池回收空间对应正极量为2023年铁锂13万吨,三元15万吨,合计约28万吨,其中国内19万吨,海外9万吨。
表:预计2023年电池生产废品带来电池回收空间折合正极材料约28万吨
单位 | 回收空间2:电池生产废品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E | 2022年E | 2023年E | |
GWh | 电池产量:比亚迪-三元 | 12.2 | 8.2 | 4.0 | 5.0 | 6.0 | |
GWh | 电池产量:宁德时代-三元 | 29.9 | 24.3 | 63.0 | 120.0 | 202.5 | |
GWh | 电池产量:国内其他-三元 | 5.8 | 14.4 | 26.9 | 41.7 | 69.5 | |
GWh | 电池产量:海外-三元 | 85.4 | 83.4 | 220.0 | 374.0 | 561.0 | |
GWh | 电池产量:比亚迪-铁锂 | 4.9 | 8.4 | 26.0 | 75.0 | 112.5 | |
GWh | 电池产量:宁德时代-铁锂 | 16.9 | 23.8 | 77.0 | 180.0 | 247.5 | |
GWh | 电池产量:国内其他-铁锂 | 15.1 | 1.9 | 22.4 | 45.0 | 63.5 | |
万吨 | 可回收正极量:国内铁锂 | 0.9 | 1.0 | 3.4 | 8.8 | 12.8 | |
万吨 | 可回收正极量:国内三元 | 1.1 | 1.1 | 2.2 | 3.8 | 6.3 | |
万吨 | 可回收正极量:海外三元 | 1.4 | 1.3 | 3.5 | 6.0 | 9.0 | |
49 | 来源:GGII,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中信建投 | ||||||
注:2021年宁德时代三元产量为假设总产量45%为三元电池 |
电池材料回收空间③:2023年正极生产废品折算正极量约9万吨
| 正极材料生产中的废品是废电池回收原料的另一补充来源,其中磷酸铁锂正极良率较高,暂不考虑磷酸铁锂正极废品,三 |
元正极中高镍和非高镍产品良率存在差异,应区分考虑;
预计21-23年全球正极产量分别为70、99和142万吨,对应可回收正极废品3.9、6和9.4万吨,其中中国可回收正极废品 分别为1.5、2.4和3.9万吨。
图:23年国内三元正极产量约142万吨 | 图:23年正极生产废品折算正极量约9万吨 | ||||||||||
正极产量:国内三元 | 正极产量:海外三元 | 可回收正极量:国内三元废品合计 | 可回收正极量:海外三元废品合计 | ||||||||
160.0 | 14.0 | ||||||||||
140.0 | 12.0 | ||||||||||
120.0 | 10.0 | ||||||||||
100.0 | |||||||||||
8.0 | |||||||||||
80.0 | |||||||||||
6.0 | |||||||||||
60.0 | |||||||||||
4.0 | |||||||||||
40.0 | |||||||||||
2.0 | |||||||||||
20.0 | |||||||||||
0.0 | 2023年 | 0.0 |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
资料来源:GGII,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中信建投 | 资料来源:GGII,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中信建投 | ||||||||||
50 |
电池材料回收空间:2023年全球各口径可回收电池材料折算正极约57万吨
| 考虑废旧退役电池、电池生产过程废品和正极生产过程废品,2023年全球各口径可回收电池材料折算正极约57万吨,其 |
中铁锂正极19.5万吨,三元正极37.6万吨。
表:2023年各口径可回收电池材料折算正极约57万吨
单位 | 锂电材料回收空间合计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E | 2022年E | 2023年E |
万吨 | 可回收正极量:国内铁锂回收 | 2.1 | 4.0 | 8.5 | 14.8 | 19.5 |
万吨 | 可回收正极量:铁锂合计 | 2.1 | 4.0 | 8.5 | 14.8 | 19.5 |
万吨 | 可回收正极量:国内三元回收 | 1.6 | 2.3 | 5.1 | 9.6 | 16.0 |
万吨 | 可回收正极量:海外三元回收 | 3.3 | 4.3 | 8.2 | 13.5 | 21.6 |
万吨 | 可回收正极量:三元合计 | 4.9 | 6.6 | 13.3 | 23.1 | 37.6 |
来源:GGII,各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51 |
回收供需平衡:产能相对过剩但边际改善,原料来源是竞争关键
| 考虑当前废旧电池进口的政策限制,海外和国内市场保持相对独立,主要测算国内锂电回收市场的产能和需求情况;21年之前锂电回收市场处于显著供大于求状态,如何获取充足的废旧电池原料是竞争关键,但21年开始随着退役电池及 |
电池生产过程可回收废品增多,需求快速增长,供需格局边际改善。
表:国内锂电回收市场供需平衡测算
单位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E | 2022年E | 2023年E | ||
万吨 | 折算碳酸锂回收产能 | 1.5 | 3.6 | 5.2 | 7.7 | 11.4 | |
万吨 | 碳酸锂可回收量 | 0.9 | 1.5 | 3.3 | 6.0 | 9.0 | |
回收产能/可回收量 | 164% | 235% | 157% | 127% | 127% | ||
万金属吨 | 折算镍金属回收产能 | 1.9 | 4.3 | 5.9 | 7.6 | 10.9 | |
万金属吨 | 镍金属可回收量 | 0.6 | 0.9 | 2.0 | 3.7 | 6.2 | |
回收产能/可回收量 | 299% | 481% | 299% | 205% | 176% | ||
52 | 来源:各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
芳源股份深度报告
电池材料回收业务
电池材料回收业务:参股威立雅,布局3万吨电池回收产能
| 电池回收业务,公司与威立雅参股成立威立雅江门,拟综合回收废旧三元锂动力电池包2万吨/年和废旧三元锂动力电芯1万吨/年,一期 |
0.8万吨电池包,二期1.2万吨电池包和1万吨电芯;
威立雅为全球最大的环保服务企业之一,该公司在资源回收领域具备较领先优势,2020年综合收入260亿欧元,回收再利用废弃物 4700万吨;公司与威立雅绑定合作,或受益其回收渠道和技术。
图:参股威立雅,布局3万吨电池回收产能
威立雅中国 | 芳源环保 | 广州得乐环保 | 贝特瑞 | 普兰德储能 |
53.44% | 20% | |||
9.36% | 10% | 7.2% |
威立雅江门
一期 | 二期 |
8000吨废旧电池包/年 | 1.2万吨废旧电池包/年 |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截止2022年1月,中信建投 54 | 1万吨废旧电芯/年 |
电池材料回收业务:镍钴硫酸盐回收能力强,补充布局氢氧化锂回收
| 通过以MHP、镍豆等作为原材料积累的湿法冶炼工艺能力,公司具备电池废料的冶炼回收能力,目前下属各基地产 |
线均可以兼容处理锂电池回收废料;
| 除镍钴锰回收外,公司积极布局锂资源回收,子公司芳源循环和芳源锂能规划氢氧化锂产能23年有望达到1.6万吨。 | |
图:各基地均具备锂电池废料处理产能 | 表:氢氧化锂产能规划逐步推进(吨) |
芳源股份 | 项目 | 2020 | 2021E | 2022E | 2023E | |||
芳源新能源 | 芳源循环 | 芳源金属 | 芳源锂能 | 威立雅:电池回收 | 8,000 | |||
85% | 100% | 100% | 61% | 芳源循环:氢氧化锂 | 10,000 | 10,000 | ||
前段产线可处理镍钴半成品制镍钴硫酸盐,同时兼容处理电池 | 芳源锂能:氢氧化锂 | 6,000 | ||||||
废料 | ||||||||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截止2021年6月,中信建投 | 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注:硫酸钴为结晶标准品重量 |
55
电池材料回收业务:技术领先,核心专利打造前驱体低成本壁垒
| 公司以“萃杂不萃镍”技术为核心,通过金属提纯技术全面回收利用废料中镍、钴、锰、锂等元素,得到高纯硫酸镍、 |
高纯硫酸钴等硫酸盐溶液,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降低对原生矿资源的需求、形成有效的镍钴资源保障。
表:回收业务核心技术与发明专利
核心技术 | 技术特点 | 涉及的发明专利 |
一种从废镍氢、镍镉电池回收硫酸镍溶液中一步萃取分离镍、镁、钴的方法 | ||
(ZL 200510100209.6) | ||
“萃杂不萃镍” | 利用先进萃取技术高效去除回收 | 一种从废镍氢、镍镉电池回收硫酸镍溶液中去除钠离子的方法 |
溶液中铁、镁、钙等杂质,获得 | ||
(ZL 200510100210.9) | ||
技术 | 高品质、低成本高纯硫酸镍、高 | |
纯硫酸钴等硫酸盐溶液。 | 一种镁水中回收镍、钴的方法(申报中) |
一种从镍、钴、锰混合物中分步浸出镍、钴的方法(申报中) |
一种综合处理含镍废料回收硫酸镍的方法 (ZL 201110130345.5) | ||
循环利用粗制原料中镍、钴等金 | 一种硫酸镍溶液负压蒸发分步加料方法(ZL 201110442601.4) | |
有色金属资源综合 | 属生产NCA/NCM三元前驱体, | 一种用废电池正极材料制备球形氢氧化镍的方法(ZL 201210147886.3) |
利用技术 | 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与环境污染风 | |
一种利用废电池制备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的方法(ZL 201510071447.2) | ||
险。 |
一种低成本制备高纯度硫酸锰溶液的方法 (ZL 201710393627.1) | |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56 |
回收业务:萃杂不萃镍”技术独创保证回收低成本、高质量
“萃杂不萃镍”技术:利用先进萃取技术高效去除回收溶液中镁、钠、铁等杂质,获得高品质、低成本高纯硫酸镍、高纯硫
酸钴等硫酸盐溶液。
图:“萃杂不萃镍”技术独创保证回收低成本、高质量
控制PH | 镁、钴 | 过滤沉淀 | 镁洗涤液 | 三管齐下,将镍、钴分 | |
硫酸钴 | 离的同时去除杂质镁; | ||||
(有机相) | 生产工艺简单; | ||||
镍 | 硫酸镍 | 成本低,效率高 | |||
回收镍氢/镍镉电池正极 | 十二级分馏萃取 | ||||
材料硫酸浸出液 | (水相) | ||||
废镍氢电池负极材料 | 硫酸稀土复 | 硫酸镍 | 同时利用废弃镍氢电 | ||
池正、负极材料,以 | |||||
盐沉淀 | |||||
废治废; |
成本低,效率高
资料来源:中国专利检索,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回收业务:有色资源综合利用赋能前驱体成本优势
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循环利用粗制原料中镍、钴等金属生产NCA/NCM三元前驱体,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与环境污
染风险。
图:有色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助力形成电池回收闭环,赋能前驱体成本优势
废镍氢、镍镉电池 | 萃取 | 补充锰/铝 | 三元前驱体 | 三元前驱体 | 实现废电池中镍、钴循环使用; | |
废电池正极材料溶液 | 分离杂质 | 硫酸镍+硫酸钴 | 萃取分离镍、钴,生产工艺简单; | |||
混合液 | 沉淀 | 避免对环境二次污染 | ||||
补充缺少元素达到要求配比 | 球形氢氧化 | 球形氢氧化 | 废电池资源利用率提高,镉、锌 | |||
元素得到利用; | ||||||
镍混合料液 | 镍沉淀 | |||||
不需杂质、镍钴分离步骤; |
不产生二次污染
资料来源:中国专利检索,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回收业务:氢氧化锂提取贡献额外业绩增量
公司具备氢氧化锂回收技术,废电池正极材料通过还原焙烧(Ni、Co、Mn被还原成二价,降低与Li的结合力)、清洗溶解、浓缩结晶工序,可制备得到电池级氢氧化锂,回收尾液可进一步提取硫酸镍硫酸钴等。
图:废旧锂电池正极材料回收氢氧化锂工艺流程
液氮
催化剂/加热
拆解锂电池料 | 氮氢混合气体 | 氧化锂 | 纯水 | 母液 | 氢氧化锂结晶 | 干燥 | 电池级氢氧化锂 |
热解 | 还原 | 水洗/压滤 | 蒸发 | ||||
粉状正极材料 | 氢氧化锂溶液 | ||||||
氧化镍+氧化钴+氧化锰 |
分离
不含锂正极材料 | 硫酸镍钴溶液 |
资料来源:中国专利检索,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芳源股份深度报告
盈利预测
盈利预测
资产负债表 | 单位:百万元 | 利润表 | 单位:百万元 | |||||||||
会计年度 | 2019 | 2020 | 2021E | 2022E | 2023E | 会计年度 | 2019 | 2020 | 2021E | 2022E | 2023E | |
流动资产 | 908 | 900 | 3358 | 5813 | 10530 | 营业收入 | 951 | 993 | 2997 | 5655 | 10667 | |
现金 | 165 | 115 | 1638 | 3011 | 5716 | 营业成本 | 758 | 840 | 2654 | 4972 | 9332 | |
龙头切入NCM前驱体、回收冶炼制氢氧化锂业务, | 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合计 | 230 | 237 | 616 | 1175 | 1805 | 营业税金及附加 | 3 | 3 | 10 | 16 | 34 |
其他应收款 | 24 | 2 | 104 | 87 | 266 | 销售费用 | 5 | 4 | 4 | 7 | 16 | |
预付账款 | 12 | 5 | 65 | 61 | 172 | 管理费用 | 33 | 34 | 57 | 94 | 120 | |
原有技术优势叠加优秀客户,公司新产品快速放量带 | 存货 | 414 | 459 | 868 | 1342 | 2391 | 研发费用 | 43 | 45 | 100 | 167 | 320 |
其他流动资产 | 63 | 82 | 68 | 137 | 179 | 财务费用 | 16 | 9 | 65 | 154 | 157 | |
非流动资产 | 409 | 550 | 1573 | 2841 | 4705 | 资产减值损失 | -2 | -0 | -1 | -1 | -2 | |
长期投资 | 4 | 6 | 7 | 9 | 10 |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 0 | 0 | 0 | 0 | 0 | |
动业绩增长,预计2021年至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 | 固定资产 | 253 | 379 | 1336 | 2534 | 4247 | 其他收益 | 2 | 6 | 0 | 1 | 1 |
无形资产 | 71 | 70 | 83 | 100 | 119 | 投资净收益 | 0 | -1 | -9 | -10 | -5 | |
其他非流动资产 | 81 | 96 | 147 | 198 | 328 | 营业利润 | 88 | 65 | 73 | 235 | 682 | |
资产总计 | 1318 | 1450 | 4932 | 8654 | 15235 | 营业外收入 | 1 | 1 | 1 | 1 | 3 | |
流动负债 | 332 | 424 | 3372 | 6811 | 12518 | 营业外支出 | 1 | 1 | 1 | 2 | 4 | |
短期借款 | 195 | 221 | 2737 | 6036 | 10730 | 利润总额 | 89 | 64 | 72 | 234 | 681 | |
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合计 | 112 | 185 | 596 | 735 | 1719 | 所得税 | 15 | 5 | 5 | 15 | 42 | |
其他流动负债 | 25 | 17 | 39 | 40 | 69 | 净利润 | 75 | 59 | 68 | 219 | 638 | |
非流动负债 | 105 | 95 | 89 | 100 | 114 | 少数股东损益 | -0 | -0 | 0 | 0 | 0 | |
长期借款 | 0 | 28 | 31 | 36 | 47 |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 75 | 59 | 68 | 219 | 638 | |
其他非流动负债 | 105 | 67 | 58 | 65 | 67 | EBITDA | 125 | 111 | 197 | 567 | 1300 | |
负债合计 | 437 | 519 | 3461 | 6911 | 12632 | EPS(元) | 0.17 | 0.14 | 0.13 | 0.43 | 1.25 | |
少数股东权益 | 2 | 4 | 4 | 4 | 4 | 主要财务比率 | 2022E | 2023E | ||||
股本 | 429 | 429 | 512 | 512 | 512 | |||||||
资本公积 | 346 | 366 | 695 | 695 | 695 | 会计年度 | 2019 | 2020 | 2021E | |||
留存收益 | 103 | 133 | 200 | 420 | 1058 | 成长能力 | 23.2 | 4.4 | 201.9 | 88.7 | 88.6 | |
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 | 878 | 927 | 1466 | 1739 | 2599 | 营业收入(%) | ||||||
负债和股东权益 | 1318 | 1450 | 4932 | 8654 | 15235 | 营业利润(%) | 215.9 | -26.6 | 12.0 | 222.6 | 190.8 | |
179.76 |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 | 198.8 | -20.4 | 14.4 | 223.3 | 191.1 |
获利能力
现金流量表 | 单位:百万元 | 毛利率(%) | 20.3 | 15.4 | 11.4 | 12.1 | 12.5 | ||||||||
会计年度 | 2019 | 2020 | 2021E | 2022E | 2023E | 净利率(%) | 7.8 | 6.0 | 2.3 | 3.9 | 6.0 | ||||
经营活动现金流 | -93 | 191 | -244 | -371 | 258 | ROE(%) | 8.5 | 6.4 | 4.8 | 13.5 | 28.1 | ||||
净利润 | 75 | 59 | 68 | 219 | 638 | ROIC(%) | 8.2 | 6.3 | 5.0 | 8.5 | 13.4 | ||||
折旧摊销 | 29 | 35 | 60 | 136 | 241 | 偿债能力 | |||||||||
财务费用 | 16 | 9 | 65 | 154 | 157 | 资产负债率(%) | 33.2 | 35.8 | 70.2 | 79.9 | 82.9 | ||||
投资损失 | -0 | 1 | 9 | 10 | 5 | 净负债比率(%) | 15.4 | 21.6 | 84.8 | 192.3 | 226.8 | ||||
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 | -71 | -13 | -438 | -555 | -742 | 流动比率 | 2.7 | 2.1 | 1.0 | 0.9 | 0.8 | ||||
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 | -45 | 125 | 424 | 137 | 1007 | 速动比率 | 1.5 | 1.0 | 0.7 | 0.7 | 0.7 | ||||
其他经营现金流 | -142 | 99 | -9 | -335 | -41 | 营运能力 | |||||||||
投资活动现金流 | -239 | -178 | -1098 | -1414 | -2110 | 总资产周转率 | 0.8 | 0.7 | 0.9 | 0.8 | 0.9 | ||||
资本支出 | 217 | 197 | 3537 | 4565 | 6557 | 应收账款周转率 | 5.5 | 5.3 | 9.0 | 8.0 | 9.0 | ||||
长期投资 | -23 | 19 | -2 | -2 | -2 | 应付账款周转率 | 9.1 | 10.4 | 8.8 | 9.2 | 9.3 | ||||
其他投资现金流 | -45 | 38 | 2438 | 3149 | 4445 | 每股指标(元) | |||||||||
筹资活动现金流 | 288 | -51 | 352 | -138 | -142 | 每股收益(最新摊薄) | 0.17 | 0.14 | 0.13 | 0.43 | 1.25 | ||||
短期借款 | -121 | 26 | 3 | 2 | -5 | 每股经营现金流(最新摊薄) | -0.27 | 0.42 | -0.48 | -0.72 | 0.50 | ||||
长期借款 | 0 | 28 | 3 | 5 | 11 | 每股净资产(最新摊薄) | 2.05 | 2.16 | 2.75 | 3.18 | 4.43 | ||||
普通股增加 | 238 | 0 | 83 | 0 | 0 | 估值比率 | |||||||||
资本公积增加 | 68 | 19 | 329 | 0 | 0 | P/E | 129.8 | 163.1 | 170.2 | 52.7 | 18.1 | ||||
其他筹资现金流 | 102 | -125 | -67 | -145 | -149 | P/B | 11.0 | 10.4 | 8.2 | 7.1 | 5.1 | ||||
现金净增加额 | -42 | -41 | -990 | -1923 | -1994 | EV/EBITDA | 93.0 | 106.0 | 64.6 | 25.9 | 12.8 | ||||
61 | 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 |
芳源股份深度报告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
|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 | |
| 镍项目产能释放不及预期 | |
原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 | ||
| ||
63 |
分析师介绍
朱玥:中信建投证券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2021年加入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2016-2021年任兴业证券电新团队首席分析师,2011-2015年任《财经》新能源行业高级记者。专注于新能源产业链研究和国家政策解读跟踪,获2020年新财富评选第四名,金麒麟第三名,水晶球评选第三名。
马天一:中信建投证券电力设备及新能源研究员,天津大学化工硕士,研究方向为锂电池材料及上游资源。
张亦弛: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博士,2年能源材料领域实业工作,2年清华大学下属研究院研究经验,储能技术与产业政策专家。在学及就 业期间发表多篇SCI及中文核心论文,申请多项国家专利并获得授权。历任中信建投证券汽车、电新行业研究员,2018/19年万得金牌分析 师、2019年金麒麟新锐分析师团队成员。
评级说明
投资评级标准 | 评级 | 说明 | |
报告中投资建议涉及的评级标准为报告发布日后6个月内的相对市场表现,也即报告发布日后的6个月内公司股价(或行业指数)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 场代表性指数的涨跌幅作为基准。A股市场以沪深300指数作为基准;新三 板市场以三板成指为基准;香港市场以恒生指数作为基准;美国市场以标 普 500 指数为基准。 | 股票评级 | 买入 | 相对涨幅15%以上 |
增持 | 相对涨幅5%—15% | ||
中性 | 相对涨幅-5%—5%之间 | ||
减持 | 相对跌幅5%—15% | ||
卖出 | 相对跌幅15%以上 | ||
行业评级 | 强于大市 | 相对涨幅10%以上 | |
中性 | 相对涨幅-10-10%之间 | ||
弱于大市 | 相对跌幅10%以上 |
64 |
分析师声明
本报告署名分析师在此声明:(i)以勤勉的职业态度、专业审慎的研究方法,使用合法合规的信息,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 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或影响。(ii)本人不曾因,不因,也将不会因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意见或观点而直接或间接收到任何形式的补偿。
法律主体说明
本报告由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或其附属机构(以下合称“中信建投”)制作,由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仅为本报告目的,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提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署名分析师所
持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证书编号已披露在报告首页。
本报告由中信建投(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在香港提供。本报告作者所持香港证监会牌照的中央编号已披露在报告首页。
一般性声明
本报告由中信建投制作。发送本报告不构成任何合同或承诺的基础,不因接收者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中信建投客户。
本报告的信息均来源于中信建投认为可靠的公开资料,但中信建投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观点、评估和预测仅反映本报告出具日该分析师的判断,该等观点、评估和预测可能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况下有所变更,亦有可能因使用不同假设和标准或者采
用不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建投其他部门、人员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意见不同或相反。本报告所引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的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报告中所含任何具有预测性质的内容皆基于相应的假设条件,而任何假设条件都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并影响实际投资收益。中信建投不承诺、不
保证本报告所含具有预测性质的内容必然得以实现。
本报告内容的全部或部分均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报告所包含的观点、建议并未考虑报告接收人在财务状况、投资目的、风险偏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报告接收者应当独立评估本报告所含信息,基于自身投资目标、需求、市场机会、风险及其他因素自主做出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中信建投建议所有投资者应就任何潜在投资向其税务、会计或法律顾问咨询。不论报告接收者是否根据本报告做出投资决策,中信建投都不对该等投资决策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亦不以任何形式分享投资收益或者分担投资损失。中信建投不对使用本报告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
责任。
在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允许的范围内,中信建投可能持有并交易本报告中所提公司的股份或其他财产权益,也可能在过去12个月、目前或者将来为本报告中所提公司提供或者争取为其提供投资银行、做市交易、财务顾问或其他金融服务。本报告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了署名
分析师的观点,分析师的薪酬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都不会直接或间接与其所撰写报告中的具体观点相联系,分析师亦不会因撰写本报告而获取不当利益。
本报告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报告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报告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
者必究。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 上海 | 深圳 | 中信建投(国际) |
北京 | 香港 | ||
东城区朝内大街2号凯恒中心B | 浦东新区浦东南路528号南塔2106室 | 福田区益田路6003号荣超商务中心B座22层 | 中环交易广场2期18楼 |
座12层 | 电话:(8621) 6882-1612 | 电话:(86755)8252-1369 | 电话:(852)3465-5600 |
电话:(8610) 8513-0588 | 联系人:翁起帆 | 联系人:曹莹 | |
联系人:李祉瑶 | 邮箱:wengqifan@csc.com.cn | 邮箱:caoying@csc.com.cn | 联系人:刘泓麟 |
邮箱:lizhiyao@csc.com.cn | 65 | 邮箱:charleneliu@csci.h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