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级(增持)环保工程及服务行业:明确氢能重要战略地位,重点加强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关键核心技术
股票代码 :
股票简称 :
报告名称 :环保工程及服务行业:明确氢能重要战略地位,重点加强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关键核心技术
评级 :增持
行业:
证券研究报告·行业研究·环保工程及服务 |
环保工程及服务行业
明确氢能重要战略地位,重点加强可再生能
源制氢及关键核心技术
增持(维持)
投资要点
事件:2022 年 3 月 23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 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
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首发,明确氢能在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战略地位。
规划提出充分发挥氢能作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的重要载体作 用及大规模、长周期储能优势,将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发展现状:我国年制氢产量约 3300 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标准的约 1200 万吨。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 300 家,集中分布在长三 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2)三期目标:①到 2025 年:初步 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 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 5 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 达到 10-20 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100-200 万吨/年。②到 2030 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③到 2035 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 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 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3)四维部署:①构建支撑氢能产业高 质量发展创新体系,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建设专业人才队伍;②推 进制氢、储运、加氢等氢能基础设施建设;③推进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多元化示范应用;④完善氢能发展政策和制度保障。
制氢: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副产氢,长期主攻可再生能源制氢。因地制宜 选择制氢技术路线,1)在焦化、氯碱、丙烷脱氢等行业集聚地区,优 先利用工业副产氢,鼓励就近消纳,降低工业副产氢供给成本。2)在 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探索季节性储能和电网调峰。3)推进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制氢、光解水 制氢、海水制氢、核能高温制氢等技术研发。短期来看,工业副产氢已 具备产业基础,综合考虑制氢成本和碳减排,最具经济性。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制氢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低 于 0.15 元/千瓦时,可再生能源制氢具备经济性。
储运&加注:提高气态储运效率加速降本,坚持需求导向有序布局加氢 站,支持油气站改扩建&站内一体化加氢模式。1)储运环节,提高高 压气态储运效率,加快降低储运成本,有效提升高压气态储运商业化水 平。推动低温液氢储运产业化应用,探索固态、深冷高压、有机液体等 储运方式应用。开展掺氢天然气管道、纯氢管道等试点示范。2)加注 环节,坚持需求导向,统筹布局建设加氢站,有序推进加氢网络体系建 设,支持现有加油加气站改扩建加氢站,探索站内一体化加氢新模式。应用: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车应用,2025 年保有量目标 5 万辆。《规划》要求有序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示范应用,拓展在储能、分布式发电、工 业等领域的应用。交通领域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 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逐步建立燃料电池 电动汽车与锂电池纯电动汽车的互补发展模式。探索燃料电池在船舶、航空器等领域应用。截至 2021 年燃料电池车底保有量达 0.89 万辆,2025 年保有量目标约 5 万辆。京津冀、上海、广东和河北示范城市群到 2025 年氢燃料车推广目标合计不低于 2.8 万辆。
投资建议:首个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发布,对制氢-储运-加注-应用 指明发展目标和着力方向,重点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攻关和规模化应 用,加速全产业链发展。建议关注:制氢【九丰能源】、【金宏气体】;加注设备【冰轮环境】、【厚普股份】;氢燃料电池及整车【亿华通】、【泛 亚微透】、【腾龙股份】、【美锦能源】、【宇通客车】。
风险提示:政策推广不及预期,财政支出低于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2022 年 03 月 24 日
证券分析师袁理 执业证号:S0600511080001 021-60199782 yuanl@dwzq.com.cn 研究助理赵梦妮 zhaomn@dwzq.com.cn
沪深300 17% -11%-6% 0% 11% 6% 2021-03 2021-07 2021-11 |
1、《环保工程及服务行业周报:反弹开启,估值修复,2022 年政 策继续推进双碳政策&固危废 处置&管网建设》2022-03-21 2、《东吴碳中和系列报告:电池 再利用 2.0:十五年高景气长坡
厚雪,再生资源价值凸显护航新
能源发展》2022-03-16
3、《环保工程及服务行业周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
境保护规划》印发,积极推动绿
色低碳发展》2022-03-14
1 / 6
东吴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
事件:
2022 年 3 月 23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 规划(2021-2035 年)》。
- 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发布,明确重要战略地位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
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规划》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 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 3300 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 1200 万吨。国内已 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在部分 区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小规模示范应用。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 300 家,集中 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总体看,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
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着力扩大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和应用比重。《规划》目标为,1)到 2025 年:初步 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 量约 5 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 10-20 万吨/年,成为新增氢 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100-200 万吨/年。2)到 2030 年:形成较 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3)到 2035 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 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规划》从四个维度指明重 点任务,1)系统构建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体系,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建 设专业人才队伍;2)统筹推进制氢、储运、加氢等氢能基础设施建设;3)稳步推进交 通、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多元化示范应用;4)加快完善氢能发展政策和制度保障 体系。
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氢能技术链条长、难点多,现
有技术经济性还不能完全满足实用需求,亟需从氢能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氢
储能系统等主要环节创新突破,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例如,严重影响燃料电池寿 命和使用成本的质子交换膜;70MPa 高压四型瓶的高强度碳纤维和安全阀;加氢站离子 压缩机、加注枪的核心零部件等。同时,也要面向氢能科技前沿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
础研究。例如,电解水制氢催化剂和阴离子膜、光电催化制氢、基于超导强磁场高效磁
制冷的氢液化循环以及中压深冷气态储氢、新一代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能够可逆运行 的 SOFC/SOCE 等新一代氢能科技。
2 / 6
东吴证券研究所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 制氢: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副产氢,长期主攻可再生能源制氢
因地制宜在工业聚集区发展副产氢,风光水电富集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在 制氢环节,《规划》要求,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制氢技术路线,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在焦化、氯碱、丙烷脱氢等行 业集聚地区,优先利用工业副产氢,鼓励就近消纳,降低工业副产氢供给成本。在风光 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探索季节性储能和 电网调峰。推进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制氢、光解水制氢、海水制氢、核能高温制氢等技术 研发。探索在氢能应用规模较大的地区设立制氢基地。
短期工业副产氢挖掘潜力大,长期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主攻方向。短期来看,工业副 产氢具备产业基础,综合考虑制氢成本和碳减排,工业副产氢较化石能源制氢和电解水 制氢更具经济性,发掘潜力大。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制氢可助产业深度脱碳,是绿色 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可再生能源制氢包含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生物质制氢、光催 化制氢、核能制氢等方式,除可再生能源电解水之外,尚不具备工业化应用水平。当前 成本是制约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推广应用的阻碍之一,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团队开展 从可再生能源制氢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工程验证,当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低于 0.15 元/ 千瓦时,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经济性得以保障。随着风电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可再 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将迎来放量基础。
图 1:主要制氢路径及其优缺点
数据来源: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 2020,车百智库,东吴证券研究所
3 / 6
东吴证券研究所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 储运加注:提高气态储运效率加速降本,有序推进加氢网络体
系建设
提高气态储运效率加速降本,推动液氢储运和管道运输应用。中游储运环节,《规 划》指出要提高高压气态储运效率,加快降低储运成本,有效提升高压气态储运商业化 水平。推动低温液氢储运产业化应用,探索固态、深冷高压、有机液体等储运方式应用。开展掺氢天然气管道、纯氢管道等试点示范。逐步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多元 化的氢能储运体系。高压气态储氢技术成熟,为当前主流应用方式,液态、固态储氢的 推广有待技术攻关。
支持现有加油加气站改扩建加氢站,探索站内一体化加氢新模式。《规划》指出要 坚持需求导向,统筹布局建设加氢站,有序推进加氢网络体系建设。坚持安全为先,节 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支持依法依规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的场地设施改扩建加氢站。探 索站内制氢、储氢和加氢一体化的加氢站等新模式。 - 应用: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车应用,2025 年保有量目标 5 万辆
重点发展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车,拓展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应用。《规划》对 氢能产业发展的商业化道路做出指引,要求有序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拓展 在储能、分布式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应用。交通领域燃料电池车为氢能应用主推方向,政策要求立足本地氢能供应能力、产业环境和市场空间等基础条件,结合道路运输行业 发展特点,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 汽车市场应用空间,逐步建立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与锂电池纯电动汽车的互补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燃料电池在船舶、航空器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大型氢能航空器研发,不断提升 交通领域氢能应用市场规模。
表 1:“十四五”时期氢能产业创新应用示范工程
应用领域 | 规划 |
①在矿区、港口、工业园区等运营强度大、行驶线路固定区域,探索开展氢燃料电池货车运输示范
交通 | 应用及 70MPa 储氢瓶车辆应用验证。②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城市公交车、物流配送车、环卫车等 公共服务领域,试点应用燃料电池商用车。③结合重点区域生态环保需求和电力基础设施条件,探索 |
氢燃料电池在船舶、航空器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储能 | ①重点在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氢气需求量大的地区,开展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工程,探索氢 |
储能与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发电协同运行的商业化运营模式。②鼓励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线路等氢气 |
4 / 6
东吴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
需求量集中区域,布局基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或电网低谷负荷的储能/加氢一体站,充分利用站内制 |
氢运输成本低的优势,推动氢能分布式生产和就近利用。 |
①结合增量配电改革和综合能源服务试点,开展氢电融合的微电网示范,推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应 发电 用实践。②鼓励结合新建和改造通讯基站工程,开展氢燃料电池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示范应用,并逐
步在金融、医院、学校、商业、工矿企业等领域引入氢燃料电池应用。
工业 | 结合国内冶金和化工行业市场环境和产业基础,探索氢能冶金示范应用,探索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 |
在合成氨、甲醇、炼化、煤制油气等行业替代化石能源的示范。 |
数据来源:发改委,东吴证券研究所
规划到 2025 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 5 万辆,较 2021 年底保有量翻 5.6 倍。根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截至 2021 年底,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 0.89 万辆,《规 划》目标到 2025 年燃料电池车保有量约 5 万辆,是 2021 年底保有量的 5.6 倍。2021 年
公布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京津冀、上海、广东和河北城市群在示范期内
氢燃料车推广目标合计不低于 2.8 万辆。结合 2021 年底保有量数据,2025 年达成规划 目标 5 万辆较为切实可行。
表 2:五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推广目标
批次 | 示范城市群 | 氢燃料车推广目标 | 加氢站目标 |
京津冀城市群 | 车辆应用不少于 5300 辆 | 新建投运加氢站不低于 49 座 | |
2021 年 8 月第一批 | 上海城市群 | 推广 5000 辆的燃料电池汽车 | 建设 73 座加氢站 |
广东城市群 | 推广 1 万辆以上氢燃料电池汽车 | 建设超 200 座加氢站 | |
2021 年 12 月第二批 | 河北城市群 | 推广各类型燃料电池汽车 7710 辆 | / |
河南城市群 | / | / |
注:示范期截至 2025 年底
数据来源:新华网,雄安官网,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东吴证券研究所
首个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发布,对制氢-储运-加注-应用指明发展目标和着力方
向,重点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攻关和规模化应用,加速全产业链发展。建议关注:制
氢【九丰能源】、【金宏气体】;加注设备【冰轮环境】、【厚普股份】;氢燃料电池及整车
【亿华通】、【泛亚微透】、【腾龙股份】、【美锦能源】、【宇通客车】。
风险提示:政策推广不及预期,财政支出低于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5 / 6
东吴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
免责及评级说明部分 |
免责声明
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已具备证券投资咨 询业务资格。
本研究报告仅供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 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 中的内容所导致的损失负任何责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东吴证券及其所属关 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 司提供投资银行服务或其他服务。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报告是基于本公司分析师认为可靠且已公开的 信息,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也不保证文中观点或陈 述不会发生任何变更,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 测不一致的报告。
本报告的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
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转载,需征得东吴证券研究所同意,并注
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东吴证券投资评级标准:
公司投资评级:
买入:预期未来 6 个月个股涨跌幅相对大盘在 15%以上;
增持:预期未来 6 个月个股涨跌幅相对大盘介于 5%与 15%之间;中性:预期未来 6 个月个股涨跌幅相对大盘介于-5%与 5%之间;减持:预期未来 6 个月个股涨跌幅相对大盘介于-15%与-5%之间;卖出:预期未来 6 个月个股涨跌幅相对大盘在-15%以下。
行业投资评级:
增持:预期未来 6 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强于大盘 5%以上;中性:预期未来 6 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大盘-5%与 5%;减持:预期未来 6 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弱于大盘 5%以上。
东吴证券研究所
苏州工业园区星阳街 5 号
邮政编码:215021
传真:(0512)62938527
公司网址: http://www.dwzq.com.cn
6 / 6
东吴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声明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