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级()通信:“泽字节”时代投资报告系列二:企业级SSD:三大替代构筑行业高增长,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股票代码 :
股票简称 :
报告名称 :通信:“泽字节”时代投资报告系列二:企业级SSD:三大替代构筑行业高增长,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评级 :
行业:
“泽字节” 时代投资报告系列二 | 仅供机构投资者使用 | |
证券研究报告|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企业级SSD:三大替代构筑行业高增长,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华西通信团队
2022年3月24日
分析师:宋辉
SAC NO:S1120519080003
邮箱:songhui@hx168.com.cn
分析师:柳珏廷
SAC NO:S1120119060016
邮箱:liujt@hx168.com.cn
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
NVMe/PCIe 对SATA SSD
流量爆发增长推动存储介质技 存量替代
术变革,SSD优势显著
企业级 存量替代
技术迭代 SSD
适应CPU算力增长, PCIe3.0->PCIe4.0 | SSD成本下降,HDD存量 替代 |
国产化替代
企业级SSD存储主控芯片国产化率极低,国产切入门槛低
存储颗粒海外寡头垄断,国产化替代起步
存储网络高级控制器及芯片HBA、RAID等
资料来源:华西证券研究所整理 | 2 |
投资逻辑总结
中国企业级 SSD 呈现高价值、高增长态势:在云计算、数字经济等需求带动下,中国企业级存储市场规模稳健上升,存储容量持续上升。根据艾瑞咨询 预测,2021、2022、2023中国企业级SSD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6%、37%、28%,于2025年达到489亿元人民币。
中国企业级SSD市场增长来源于三个层次:下游需求增加+技术迭代HDD以及老旧接口/协议的替代需求+国产化替代。
企业级SSD存储需要高性能,定制化需求显著提升,客户特殊需求体现在固件和控制器上,具备企业级控制器和固件研发能力的公司预计将会取得快速发 展。
自主可控的企业级SSD属于技术与市场壁垒双高的领域,获得上游NAND Flash颗粒厂商支持,以及下游阿里、腾讯、三大运营商等重点客户认可的公司 具备优势。
投资逻辑及相关公司:
– 国内企业级SSD市场目前仍属于早期快速增长阶段,诸多公司产品发展策略以固件、控制器等产品或者技术往下游模组延伸为主。国内SSD产业链厂 商可以概括为“具备主控设计能力的模组生产公司”,相关具备PCIe SSD核心能力的公司包括:忆恒创源(固件)、得瑞领新(固件+主控)、英韧 科技(消费级主控切入企业级主控)、大普微、得一微、国科微(上市公司有研发投入)等。
– 分布式存储取代传统存储,存储网络高级控制器国产化机遇期:中国大陆拥有众多的光纤系统、交换系统和大数据产业基地,预计未来将会有非常广 阔的国产替代空间,相关公司包括华澜微(HBA控制芯片、RAID控制芯片)、国芯科技(上市公司、RAID控制芯片)等。
– 整机方面,受益标的包括:信创领域核心技术能力强、全产业链布局的同有科技(上市公司),整机规模优势显著相关上市公司:紫光股份(新华 三)、浪潮信息等。
风险提示:企业级SSD市场广阔,新进入者较多,价格竞争激烈导致毛利率下滑风险;上游存储颗粒成本占比高,其价格波动导致产品毛利率不稳定;云 计算大客户验证周期较长,中小客户市场容量较为受限,新产品研发投入存在不确定性风险。
3
1 | SSD固态硬盘关键技术原理 |
4
存储系统基本概念
根据经典的冯·诺依曼(Von Neumann)计算技术架构,每台计算机都将具有中央处理器(CPU)、内存(DRAM)、I/O(输入/输出),外部存
储等。
由于硬盘读写速度无法匹配CPU处理速度,读写速度相对较快的内存(DRAM)应运而生,内存用于暂时存放CPU运算数据以及与硬盘等外部存
储器交换的数据。
外部存储器也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在理想情况下存储器的速度应当非常快,能跟上处理器的速度,容量大而且价格也非常便宜,但目前无
法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图1:冯·诺依曼计算机架构 | 图2:计算机主要存储系统 |
内存 | 寄存器 | 高速缓存 | 内存(DRAM) | 外部存储 |
CPU | 系统总线 | I/O桥芯片 | 硬盘 | IO总线 | 显卡 | 速度最快,容 | (cache) | 随机存储器、 | 硬盘、光盘、U |
量小、成本高 | 按内容存取 | 只读存储器 | 盘等 | ||||||
资料来源:华西证券研究所整理 | 网卡 | 速度快、容量小 | 速度慢、容量大 | ||||||
(外部 | |||||||||
存储) | |||||||||
5 |
存储技术演进
摩尔定律支配下,CPU处理速度越来越快,基于磁介质进行数据存储的磁盘和处理器 CPU 之间一直存在着棘手的剪刀差性能鸿沟。
进入21世纪,信息爆炸导致数据量成倍增长,硬盘容量也在飙升,单盘容量已可达到TB级别,半导体存储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和传统磁
盘存储介质相比,半导体存储介质具有天然的优势,无论在可靠性、性能、功耗等方面都远远超越传统机械磁盘。
图3:处理器与存储器之间的鸿沟 | 录音磁带问世 | 图4:外部存储器技术发展历史 | IBM推出第一块 | |||
温氏硬盘奠定机械硬 | ||||||
固态硬盘 | ||||||
盘发展方向 | ||||||
1928 | 1956 | 1973 | 1980 | 1989 | 2009年以来 | |
第一块硬盘 | 发明闪存 | 2009年SSD容量达1TB,SSD随后井 | ||||
喷式发展,技术不断演进,HDD受 | ||||||
制物理瓶颈,2012年以来技术基本 | ||||||
RAMAC面 | ||||||
处于停滞阶段。 | ||||||
世 | ||||||
资料来源:CSDN,中国信通院,华西证券研究所 | 6 |
当前主流外部存储技术对比:HDD vs SSD
机械硬盘(HDD)主要由:磁头臂,磁头, 主轴,磁盘,接口,磁盘控制器组成。工作时,磁盘上有磁性涂层。数据存储在这些盘片上,
并通过安装在控制器上的磁头进行读取。磁头沿着磁盘片的半径方向进行运动,与盘片的高速转动进行配合,然后磁头就可以在盘片上
的特定位置运行,最后达到信息读取的功能。
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SSD),固态硬盘是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制成的硬盘。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是固态硬盘的主要类别,构
造上看,固态硬盘即在PCB板上集成主控芯片,缓存芯片(DRAM,部分硬盘无DRAM)和用于存储数据的闪存颗粒(NAND FLASH),
工作方法为:主控芯片通过固件算法对闪存颗粒进行数据读写。SSD已经成为消费级和企业级市场存储硬盘的主流选择。
图5:机械硬盘结构示意图
图6:固态硬盘结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CSDN,三星,华西证券研究所 | 7 |
当期主流外部存储参数对比:HDD vs SSD
表1:SSD与HDD参数对比
SSD | HDD | 比较 | |
介质 | 闪存 | 磁盘 | SSD无机械活动部件 |
连续读写能力 | 高 | 低 | 连续读/写速度,SSD高出HDD数倍 |
随机读写能力 | 高 | 低 | 随机读/写速度,SSD更显优势,高出HDD数十倍至数百 倍 |
数据访问时间 | 0.1ms | >5ms | SSD基本无访问时间,启动速度远高于HDD |
耗能 | 2-5w | 6-15w | SSD无机械装置,相同性能下功耗小 |
噪音 | 无 | 大 | SSD没有机械马达和风扇,无碰撞、冲击、震动,工作时 噪音值为 0 分贝。 |
擦写次数 | 有限 | 无限 | SSD存储介质闪存擦写次数有限,机械硬盘理论上无限 |
空间利用 | 体积更小,空间利用率高 | 体积较大,空间利用率低 | SSD通过闪存的不断堆叠提高存储密度。提高空间利用率 |
价格 | 较高 | 较低 | 目前SSD相对HDD的价格仍偏高,但单位存储容量的价格 持续保持降低态势 。 |
物理可靠性 | 强 | 弱 | SSD依靠闪存读写,无机械装置,防震抗摔能力更好,温 度忍耐范围更大。 |
延迟 | 低延迟 | 高延迟 | SSD比HDD的访问延迟更短 |
使用寿命 | 20年以上 | 3-5年 | 合理使用条件下,SSD寿命高于HDD |
温升低 | 发热量低、散热块 | 发热量高、散热慢 | SSD主要是CPU及闪存发热,而没有机械摩擦生热。 |
数据恢复能力 | 较差 | 较好 | HDD的数据恢复能力较强,SSD则较为困难,但随着固件 发展逐步提升 |
资料来源:华西证券研究所整理 | 8 |
| 固态硬盘(SSD):BOM构成 | 图7:SSD三大核心技术关系简要示意图 | ||
SSD 的主要硬件组件包括 NAND Flash、主控芯片和 DRAM, | 固态硬盘的CPU | |||
主控芯片 | 类似于 | |||
核心软件为企业级 SSD 的固件。 |
固件起软件功能;主控芯片(SSD Controller)通过固件技术实现
组件之间的共同运作及数据运维等功能;闪存芯片( Flash ) | 操作系统 | 类似于 | 固件技术 |
则用于存取数据内容。 | |||
图8:SSD存储器主要硬件BOM | 数 | ||
据 |
闪存
表2:SSD组成部分主要功能
序号 | 名称 | 主要功能简介 |
1 | 闪存颗粒( NAND Flash ) | 数据存储的核心介质,是数据存储的载体。 |
2 | 主控芯片 | 主要负责固态硬盘与服务器主机通信、控制闪存的数据传输并运行固件算 法 |
3 | DRAM | 主要作为缓存用以降低固态硬盘的读写延迟,提升固态硬盘的读写性能。 |
4 | 固件 | SSD 类比为计算机,固件则是包含核心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集合体。固件通过驱动主控芯片调度各个硬件模块,实现闪存和主控芯片之间的兼 容,完成数据从主机端到闪存端的写入和读取,实现标准计算机可以使用 的块存储设备功能。9 |
资料来源:亿恒创源招股说明书,华西证券研究所
固态硬盘(SSD):闪存颗粒(1) | 非易失型 | 一次编程 | ROM(只读存 | |
目前主流的固态硬盘存储介质仍为闪存(Nand Flash),是一种传统的 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其浮栅(Floating Gate)晶体管的设计让电荷能存 储在浮栅里,因此掉电之后,数据不会丢失。 | ||||
储器) | ||||
闪存单元根据浮栅内存储的电子数量所表现的电压值表现不同的数据值,从而起到存储数据的作用。对闪存单元的操作可简化为写入、读取和擦 除。写入、读取的操作最小结构为页(Page),擦除的操作最小结构为 块(Block)。 | PROM(可编 | |||
程存储器) | ||||
EPROM | ||||
存储介质的发展趋势将持续向更高的读写速度,更大存储容量,低功耗,更高存储密度等演进。 | ||||
图9:Nand Flash原理 | 可擦除 | EEPROM | NAND Flash | |
(Nonvolatile) | Flash(闪存) | |||
PCM(相变存 | NOR Flash |
储器)
RRAM(阻变
可随机存取/ 存储器)
新型存储 MRAM(磁性
存储器)
FRAM(铁电
存储器)
图10:存储技术分类
10
资料来源:mmdyc,华西证券研究所 |
固态硬盘(SSD):闪存颗粒(2) | 图11: bit形态分布图 | |
NAND Flash从 bit 形 态 来 看, 可 以 分 为 单级闪存单元 |
(SLC)、二级闪存单元(MLC)、三级闪存单元(TLC)、
四级闪存单元(QLC),对应性能寿命及可靠性依次下降,
但存储密度和单位成本也依次下降。
SLC:即1bit/Cell,仅有0、1两种电压变化,结构简单,电压
控制也快速,这种结构带来更快的写入速度,其P/E寿命可
达10万次,但电压变化少意味着存储容量低,因此单位成本
也最高;
MLC:即2bit/Cell,电压变化有四种——00,01,10,11,写入性
能、可靠性能相较SLC降低,其P/E寿命根据不同制程在
3000-10000次不等;
TLC,即3bit/Cell,电压从000到111有8种变化,容量比MLC
再次增加1/3,成本更低,结构复杂,读写速度进一步下降,
P/E寿命降低至5000以下。QLC:即4bit/Cell,电压有16种变
化,容量再提高33%,写入速度上,P/E写入时间更长,速
度更慢。
PLC:即5bit/Cell,相对的电平数量从16个增加到32个,额外
25%的容量加成,目前结构最复杂,因此错误率自然更高,
需要性能更强的ECC,需要更强大的磨损平衡算法,需要强
大的主控芯片CPU,技术上即使达到,近几年内要大规模占
据主流市场也并不现实。
资料来源:忆恒创源招股书,华西证券研究所 | 11 |
固态硬盘(SSD):主控芯片(1)
SSD控制器芯片是SSD存储器中执行固件代码的嵌入式处理器,控制闪存颗粒的存储单元及与主机的连接,起着指挥、运算和协作的作用。 主控芯片在SSD中的作用相当于电脑的CPU,其通过固件对固态硬盘进行管理,所以主控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固态硬盘整体的性能表现,其主 要功能包括:
– 1)SSD主控调配数据在各个闪存芯片上的负荷,让所有的闪存颗粒都能够在一定负荷下正常工作,协调和维护不同区块颗粒的协作;– 2)连接闪存芯片和外部(SATA、PCIe等)接口,负责数据中转 ;
– 3)负责固态硬盘内部各项指令,诸如ECC纠错、耗损平衡、坏块映射、读写缓存、垃圾回收以及加密等等。
SSD主控研发过程中还要针对不同的闪存颗粒进行针对性优化,SSD主控芯片研发需要其对不同颗粒要具备极好的适应能力。
图12: SSD控制器原理框图
SSD
SSD控制器 | Buffer | CPU | 闪存控制器 | 闪存颗粒 |
主机接口控制器 | 缓存控制器 | 闪存颗粒 | ||
ECC纠错 | 闪存颗粒 |
DRAM
资料来源:华西证券研究所整理 | 12 |
固态硬盘(SSD):主控芯片(2)
SSD主控需要承担众多任务,必须要有可靠的CPU内核。一些定位高端的主控通常还需要多个CPU内核,分别用来执行不同的任务,并且在多 个核心之间还需要有一套协同的机制。
现在很多SSD主控都使用Arm处理器架构,通常选择Cortex-R系列。除了Arm的R系列内核,也有选择其他处理器内核的,比如美国Synopsys公 司的ARC处理器。还有部分SSD厂家采用RISC-v架构、MIPS架构等。
对于SSD来说,主控芯片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固态硬盘的实际体验和使用寿命,不同的架构、核心/晶体管数量的多少、频率的高低都关乎主控 的性能 。
图13:ARM Cortex R5及R8 | 图14:Synopsys ARC处理器的SSD和Flash主控解决方案 | 13 | |
资料来源:CSDN, ARM developer,华西证券研究所 |
固态硬盘(SSD):固件( 1)
固件(Firmware)是出厂预设在存储器中,运行在闪存控制器内部的程序代码,担任着存储器中协议处理,数据管理和硬件驱动等核心工作,相当于SSD存储器的操作系统。
SSD固件包括传输协议处理、逻辑管理算法、数据加密和保护、闪存驱动、介质保护、异常处理和设备健康管理等功能,对存储器设备的功能、性能、可靠性、寿命等关键指标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闪存技术的不断发展,存储密度不断提高,导致单元电荷数的减少及绝缘层变薄,从而使得闪存的原始误码率不断提高,可擦写次数越 来越少。用这样一种高误码率、短寿命的芯片来构建长使用寿命、高性能和高可靠的固态硬盘,对固态硬盘厂商的固件水平及设计能力提出 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固件开发能力是闪存存储产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图15:基于NVMe/PCIe的SSD固件功能 图16:固件技术五大核心功能
地址映
射
磨损平 | 固件 | 掉电保 |
衡 | 护 |
技术
资料来源:阿里云,华西证券研究所 | 垃圾回 | 坏块管 | 14 |
收 | 理 |
固态硬盘(SSD):固件(2)
Nand Flash随着堆叠层数和bit形态不断发展,闪存限制也更加突出,这意味着必须有更强力的固件技术以克服擦写过程中磨损、坏块等问题的 缺陷:
– 地址映射。主机通过逻辑块(LBA,Logic Block Address)访问固态硬盘,因此需要将地址映射表把主机的 LBA 地址转换为 Nand Flash 的物 理地址,才能有效访问。地址映射的三种映射方式包括:页映射、块映射和混合映射等。有DRAM模块的SSD一般会在保存映射表时,在 闪存和缓存中同步保存,以提高读取速度。
– 磨损均衡。闪存P/E 擦写次数的限制决定了使用寿命的限制。如果不根据NAND Flash不同块的使用情况作出动态调整,部分块就会过早地 因频繁擦写而达到上限。固件的磨损均衡功能则是针对这类问题所设置的,均衡不同块之间的磨损程度,以最大限度延长固态硬盘的使用 寿命。
图17:带DRAM(左)和不带DRAM(右) 的映射管理 图18:磨损均衡效果示意图
资料来源:码农家园,ATP electronic,华西证券研究所 | 15 |
固态硬盘(SSD):固件(3)
垃圾回收:闪存颗粒无法以覆盖的方式将数据直接写入,因此需先将颗粒中原有数据做抹除后,再写入新数据。垃圾回收功能针对此问题,会提前在非写入或读取的状态下,先行对闪存内部的零散空间进行整理与优化,保留额外的空白块作为缓冲区,供主机新数据的写入,提高 影响SSD使用效率。
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 寻找源块,基本原则是,寻找有效数据比较少的块,这样搬移的数据量较小;– 数据搬移,也就是将源块中的有效页搬移到一个空闲块上;
– 擦除源块,加入空闲列表。
图19:垃圾回收流程
资料来源:创见(Transcend),华西证券研究所 | 16 |
固态硬盘(SSD):固件(4)
掉电保护:当固态硬盘断电时,存放在RAM中的映射信息会丢失,再次上电时,需要将映射信息恢复到最新状态,确保和上次掉电前是一致的,这样才能接受新的读写命令。SSD的电压检测器用于持续监控来自主机的电压电平。在突然断电的情况下,电压检测器会在电压下降时立即触发 掉电保护。掉电保护确保存储在 NAND 中的数据保持不变,内置电容器继续供电,以便数据可以从DRAM冲洗到NAND中。如果电压进一步下降,则NAND闪存进入写入保护模式,不再写入数据。
坏块管理:首次使用 NAND 闪存设备时,会创建一个坏块表,控制器中的内置管理程序会检查每个块。当发现原生出厂坏块时,程序将其标记 并记录在坏块表中,以防止数据再次写入。对于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后续坏块,每当控制器发现坏块时,它就会将该块添加到坏块表中,并将最初 写入其上的数据传输到一个有效块,防止数据丢失。控制器会对其无法写入的块执行 ECC(纠错码)算法。如果无法纠错,则将有效数据删除到 预先保留的块中。数据删除后,将坏块标记并记录在坏块表中,以防止数据再次写入该块。
图20:IPS掉电保护效果图 图21:坏块管理
资料来源:创见(Transcend),华西证券研究所 | 17 |
2 | 企业级SSD发展驱动要素 |
数据流量+协议+存储介质+SATA接口替代+PCIe接口演进,推动企业级SSD不断升级
18
数据流量高速增长,CPU性能推动存储技术迭代更新 | 图23:全球服务器出货量预测(百万台) | |||||||||||||||||||||||
CPU主频的不断提升,从单核到双核,再到 | 90 | 图22 Global mobile data traffic 2017-2022 | 14 | |||||||||||||||||||||
多核;CPU的处理速度越来越快,而存储硬 | 10.8 | 11.3 | 11.9 | 12.4 | 13.1 | |||||||||||||||||||
th | 80 | 77.49 | ||||||||||||||||||||||
n | 12 | |||||||||||||||||||||||
盘的读写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CPU的读写速 | on | |||||||||||||||||||||||
m | 70 | |||||||||||||||||||||||
r | 56.8 | 10 | ||||||||||||||||||||||
度。 | pe | 60 | ||||||||||||||||||||||
tes | 50 | 8 | ||||||||||||||||||||||
服务器CPU创新从5-7个季度转换到4-5个季 | ||||||||||||||||||||||||
aby | 40.77 | |||||||||||||||||||||||
40 | ||||||||||||||||||||||||
度,技术迭代在加速。 | x | 28.56 | 6 | |||||||||||||||||||||
n e | 30 | |||||||||||||||||||||||
流量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服务器增长速度,也 | i | 19.01 | 4 | |||||||||||||||||||||
ic | 20 | |||||||||||||||||||||||
ff | 11.51 | 2 | ||||||||||||||||||||||
表明服务器的存储密度提升也在加速。 | a | 10 | ||||||||||||||||||||||
Tr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
0 | 0 |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
SHAPPHIRE RAPIDS |
服务器CPU创新从5-7个季度转换到4-5个季度,技术迭代在加速。
资料来源:思科,seekingalpha,中商情报网,华西证券研究所 | 19 |
存储接口协议演进,技术迭代升级
| HDD和早期SSD绝大多数都是使用SATA接口,SATA接口是由Intel联合多 | 图24 HDD、SATA、NVMe 协议支持理论最大数据读写速度 | |||||||||||
家公司研发的系统接口标准。由于整个计算机系统性能瓶颈在硬盘端,而 不是在协议和接口端,AHCI协议和SATA接口足够满足早前存储系统性能 | 3000 | ||||||||||||
需求。 | 2500 | ||||||||||||
| |||||||||||||
随着SSD技术的飞速发展,SSD盘的性能飙升,底层闪存带宽越来越宽,介 质访问延时越来越低,系统性能瓶颈转移到接口和协议。 2009年,Intel、美光、戴尔、三星、Marvell等巨头制定了专门为SSD服务的 | 2000 1500 | ||||||||||||
| |||||||||||||
NVMe协议,NVMe协议理论读写速度远超SATA等协议。 | 1000 | ||||||||||||
| |||||||||||||
随着服务器处理数据持续高速增长,未来存储接口的演进将会持续,带动 存储技术发展。 | 500 0 | ||||||||||||
HDD | SATA | NVMe | |||||||||||
图25 存储接口协议持续演进中。。。 | |||||||||||||
读速度 | 写速度 | ||||||||||||
SATA 1.0 | SAS 1.0 | NVMe 1.0 | SAS 3.0 | ||||||||||
SAS 4.0 | NVMe 1.3 | ||||||||||||
SATA 2.0 | |||||||||||||
2004 | 2008 | 2012 | 2016 | 2017 | 2018 | 2020 |
资料来源: unicaca,华西证券研究所 | SATA 3.0 | SAS 2.0 | NVMe 1.2 | NVMe 1.4 | 20 |
存储介质演进,SSD性能提升(1)
自数据产生以来,存储介质也历经了5代变化:磁带、软盘、光盘、HDD及SSD。在HDD向SSD演进之前,存储介质的改进均是为了容量 的提升。
而在HDD向SSD演进过程中,受NAND技术及闪存颗粒所限,读写速度、抗震性及无噪音成为目的,容量并非此次介质改进的关键。时 至今日,SSD在容量上相比HDD仍具有劣势。
NAND Flash是一种常见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SD盘。它的基本存储单元被称为Cell,由一种类NMOS的双层浮空栅 (Floating Gate) MOS管组成,浮动栅内存放电子,通过对浮空栅内充放电改变其电子多少,来表示二进制数据。
表3:主要存储介质性能对比 | 图26:主要存储介质演进 | 新型存储介质,掉电不丢失数 | ||||
主要指标 | SCM | SSD | 磁盘 | 光盘 | SCM | |
性能 | 最高;时延 | 高;时延小于1ms; | 中;时延3-10ms; | 低;时延秒级; | ||
微秒级; | ||||||
据 | ||||||
IOPS数万 | IOPS 100-200 | IOPS忽略不计 | ||||
IOPS数十万 | 存储级内存 | |||||
典型容量:750GB/1.5TB | ||||||
可靠性 | 高 | 高;故障率低,故障 | 高;故障率高,故障 | 高 | ||
不容易恢复数据 | 数据容易恢复 | NAND Flash | 逐渐取代HDD成为主流,易磨损 | |||
安全性 | 中 | 中 | 中 | 高;离线数据 | ||
典型容量:1.92TB/3.84TB/7.68TB | ||||||
不容易修改 | NVMe/SAS/SATA | |||||
持久性 | 中;不容易 | 低;容易磨损;存储5 | 中;存储5-10年 | 高;存储20-30 | ||
磨损;存储 | ||||||
年 | 年 | SAS/SATA HDD | 现阶段主流存储介质,时延高 | |||
5-10年 | ||||||
容量 | 低;单盘 | 中;单盘15.36TB | 中;单盘16TB | 低;单盘300GB | 典型容量:2.4TB/8TB/16TB | |
1.5TB | 15K/10K/7.2K | |||||
成本 | 最高;单TB | 高;单TB上千元 | 中;单TB数百元 | 中;单TB数百 | ||
上万元 | 元 | 磁带、光盘等 | 离线存储介质,适用于长期归档 | |||
使用场景 | 在线业务; | 在线业务;高性能场 | 在线业务;普通场景 离线业务;备 份、归档 | |||
热点数据加 | ||||||
景 | ||||||
速 | 典型容量:300GB/6TB/12TB | |||||
普及程度 | 低 | 高 | 高 | 低 | ||
资料来源:mmdyc,华西证券研究所 | 21 |
| 存储介质演进, SSD性能提升(2) | |
单位存储容量不断提升:SSD分为SLC、MLC、TLC等类型,SLC代表每个Cell存储1比特数据,MLC每个Cell存储2比特,TLC每个Cell存储3比特。存储的数据越多,单盘容量越大、单TB的成本越低,但同时对数据读写的精度要求也越高,性能和寿命也越低。 目前主流SSD盘采用的是TLC技术,未来QLC、PLC技术将进一步普及,其每个Cell可以存储4比特、5比特数据,SSD盘的单TB成本将进一步得 到降低。 堆叠技术提升存储容量:除了每个Cell存储的数据量越来越多,NAND Flash SSD也采用了堆叠技术来提高容量密度,从24层到32层、48层再到 百层以上,层数越多,单位面积SSD盘可容纳的数据量就越多。 目前主流SSD厂商的堆叠层数可以达到96层或128层,176层、192层已获技术突破。 | ||
图27:单位存储容量不断提升 | 图28:堆叠技术提升存储容量 |
目前SSD盘的单盘容量支持480GB/960GB/1.92TB/3.84TB/7.68TB/15.36TB等,未来还会出现单盘30TB甚至更大容量。
资料来源:mmdvc,华西证券研究所 | 22 |
PCIe替代SATA接口: PCIe、SATA性能对比
目前SSD产品主要使用的接口模块大多适用SATA及PCIe,部分使用SAS接口。其中PCIe具备更好的带宽速度, SATA接口+AHCI协议被PCIe接
口+NVMe 协议逐步取代是技术趋势。
图29:SATA接口和PCIe接口带宽对比 | 2000 | 表4:AHCI协议与NVMe协议对比 | |||||||||||
接口带宽 | |||||||||||||
| 150 | 500 | 1000 | ||||||||||
300 | 600 | ||||||||||||
2000 | 2500 | 23 | |||||||||||
0 | 500 | 1000 | 1500 | ||||||||||
资料来源:金士顿,华西证券研究所 |
PCIe替代SATA接口: PCIe、SATA性能对比
PCIe(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是继ISA和PCI总线之后的第三代I/O总线,是一种设备高速连接标准,具备数据传输 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功耗低等优点。
相较于二代总线标准PCI,PCIe最大的特点是不使用并行数据传输和总线的连接方式转为串行数据传输,点对点的连接方式和差分 电平信号传输,串行差分有效提高了抗干扰能力提高传输速率,吞吐率远高于PCI。
表5:PCIe与PCI 总线特点对比
18000 | 图30:PCIe与PCI I/O有效传输速率对比 | 16384 | ||||
I/O传输速率(MB/s) | ||||||
16000 | ||||||
14000 | ||||||
12000 | ||||||
10000 | ||||||
8192 | ||||||
8000 | ||||||
6000 | ||||||
4000 | ||||||
2132 | ||||||
2000 | 1066 | |||||
133 | ||||||
0 | PCI | PCI-X | AGP 8X | PCIe x16 Gen1 | PCIe x16 Gen2 |
24
资料来源:PCI-SIG,华西证券研究所 |
PCIe接口自身演进, PCIe 4.0替代PCIe 3.0 | 70 | ||||||||
PCIe 4.0接口SSD已逐步成为企业级存储硬盘主流选择,PCIe 5.0已有部分产品实现 | 图31:理论单lane最大带宽(GT/s) | ||||||||
64 | |||||||||
量产。 | |||||||||
60 | |||||||||
PCIe 4.0是目前大规模商用较为主流的版本,SSD性能大幅提升,但相较于PCIe 3.0 | |||||||||
50 | |||||||||
SSD,价格仍高出很多,将率先在高端市场应用。当前PCIe SSD主要还是以PCIe 3.0 | 40 | ||||||||
32 | |||||||||
x4为主,最大理论速度可以达到4GB/s,一般SSD最大实际测试速度基本可以达到 | 30 | ||||||||
16 | |||||||||
3.5GB/s。PCIe 4.0相较于PCIe 3.0,最大带宽翻倍,PCIe 4.0 x4通道可带来8GB/s的 | 20 | ||||||||
5 | 8 | ||||||||
10 | 2.5 | ||||||||
超高理论带宽,SSD实测顺序读取性能也能达到7GB/s。PCIe 5.0在企业级和消费级 | |||||||||
都已有产品产出,头部主控厂商Marvell企业级SSD及原厂Intel第12代处理器均有搭 | 0 | PCIe2.0 | PCIe3.0 | PCIe4.0 | PCIe5.0 | PCIe6.0 | |||
PCIe1.0 | |||||||||
载。 | 表6:PCIe不同版本吞吐量 |
PCIe版本 | 吞吐量 | |||
X1 | X4 | X8 | X16 | |
PCIe1.0 | 250MB/s | 1GB/s | 2GB/s | 4GB/s |
PCIe2.0 | 500MB/s | 2GB/s | 4GB/s | 8GB/s |
PCIe3.0 | 984.6MB/s | 3.938GB/s | 7.877GB/s | 15.754GB/s |
PCIe4.0 | 1.969GB/s | 7.877GB/s | 15.754GB/s | 31.508GB/s |
PCIe5.0 | 3.9 or 3.08GB/s | 15.8 or 12.3GB/s | 31.5 or 24.6GB/s | 63.0 or 49.2GB/s |
资料来源:PCI-SIG,闪存市场,华西证券研究所 | 25 |
PCIe 5.0、PCIe 6.0蓄势待发
PCIe5.0将成主力产品,6.0标准已出,量产在途。PCI-SIG此前给出PCIe的带宽增长趋势。2020-2021期间,PCIe4.0-5.0作为PCIe3.0的更新 版本陆续出现并量产,但其仍采用基于NRZ(Non-Return-to-Zero)的128b/130b编码。PCIe 6.0预期2022年能陆续公用,完成验证测试。
PCIe6.0不再采用NRZ编码,PAM4脉冲调幅信令,1b/1b编码,单个信号就有能四种编码(00/01/10/11)状态,比之前翻番,允许承载 最高30GHz频率,将 PCIe 链路的速度提高一倍,PCIe6.0 实现了带宽速率的全面加倍,对于已经缝合给定宽度的链路的设备,额外的带 宽意味着总线限制的显著增加;同时,对于尚未使链路饱和的设备,PCIe 6.0 提供了减少链路宽度、保持相同带宽同时降低硬件成本的 机会。
从今年大规模商用的角度看,PCIe 5.0 和 NVMe 2.0 是下一代企业级 SSD 的发力方向,2022-2023年有望成为主流。
图32 PCIe带宽演进 | 128 | 256 | 2028 | 表7:PCIe编码方式对比 | |||||||||||||||||||||||||||||
280 260 | 256(x16) PCIe 6.0 |
| |||||||||||||||||||||||||||||||
240 | |||||||||||||||||||||||||||||||||
220 | |||||||||||||||||||||||||||||||||
200 | |||||||||||||||||||||||||||||||||
180 160 140 | 128(x16) PCIe5.0 | ||||||||||||||||||||||||||||||||
120 | |||||||||||||||||||||||||||||||||
100 | 64(x16) | ||||||||||||||||||||||||||||||||
80 | 2 | 16(x16) | 32(x16) | 16 | PCIe4.0 | 64 | 2022 | ||||||||||||||||||||||||||
60 | |||||||||||||||||||||||||||||||||
PCIe3.0 | 32 | ||||||||||||||||||||||||||||||||
40 | 8(x16) | ||||||||||||||||||||||||||||||||
PCIe2.0 | |||||||||||||||||||||||||||||||||
20 | PCIe1.0 | ||||||||||||||||||||||||||||||||
8 | |||||||||||||||||||||||||||||||||
4 | |||||||||||||||||||||||||||||||||
0 1 2001 | 2004 | ||||||||||||||||||||||||||||||||
2007 | 2010 | 2013 | 2016 | 2019 | 2025 | ||||||||||||||||||||||||||||
带宽(GB/s) | I/O带宽每三年实现翻倍迭代 | ||||||||||||||||||||||||||||||||
资料来源:PCI-SIG,华西证券研究所 | 26 |
NVMe与PCIe成为企业级SSD黄金搭档
NVMe(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是非易失性存储接口协议,为应用层服务,通过利用PCIe总线实现数据交互的功能,实现对物理层的 抽象功能。
PCIe接口和闪存接口的高速发展要求相应的高速命令传输协议,NVMe应运而生,NVMe与PCIe搭配显著提升了固态硬盘性能。
– 通过PCIe接口将I/O命令和响应映射到主机的共享内存,支持多核处理器并行I/O,以促进高吞吐量,缓解CPU的压力。利用并行数据 路径,在加速方面提供更好的性能。与PCIe接口的结合,使得数据通过NVMe协议直接与CPU相连,从而达到低延时性;最大队列深度 由SATA的32上升到64000,固态硬盘IOPS显著提升;功耗管理功能降低了能耗,并使得SSD拥有更好的兼容性。
图33:NVMe协议规范路线图 图34:NVMe协议 Roadmap
各类管理应
用
主机处理器 | NVMe管理 | 管理组件传输协 | PCIe端口及 |
议(MCTP)传输 | SSD中 | ||
端 | PCIe接口指令 | NVMe处理 | |
器 |
基板管理控
制器
应用层 | 协议层 | 传输层 | 物理层 |
27
资料来源:NVM Express Inc.,华西证券研究所
3 | 存储网络化 |
28
| 网络存储技术 | ||||
网络存储技术(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大致分为三种:直连式存储(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网络存储设备(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和存储网络(SAN:Storage Area Network)。 – DAS:存储设备是通过电缆(通常是SCSI接口电缆)直接到服务器的。I/O(输入/输出)请求直接发送到存储设备。 – NAS :基于LAN(局域网)的,按照TCP/IP协议进行通信,以文件的I/O(输入/输出)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是一种采用直接与网络介质相 连的特殊设备实现数据存储的机制。由于这些设备都分配有 IP 地址,所以客户机通过充当数据网关的服务器可以对其进行存取访问。– SAN:存储设备相互连接且与一台服务器或一个服务器群相连的网络。它是一种通过光纤集线器、光纤路由器、光纤交换机等连接设备将 磁盘阵列、磁带等存储设备与相关服务器连接起来的高速专用子网。 | |||||
图35:DAS架构 | 图36:NAS架构 | 图37:SAN架构 | |||
应用服务器 | 应用服务器 | 应用服务器 | 应用服务器 | 应用服务器 | |
文件系统 | 文件系统 | 文件系统 | |||
文件系统 | 文件系统 | ||||
RAID | RAID | RAID | RAID | RAID |
资料来源:华西证券研究所整理
网络存储技术 | ||
| DAS存储一般应用在中小企业,和计算机采用直连方式,省事; | |
| NAS存储一般应用在中大型企业中,通过以太网添加到计算机上; | |
| SAN存储一般应用在超大企业中,提供性能更加的存储,性能最高,价格昂贵。 |
表8:网络存储结构/性能对比
存储结构/性能对比 | DAS | NAS | FC-SAN | IP-SAN |
成本 | 低 | 较低 | 高 | 较高 |
数据传输速度 | 快 | 慢 | 极快 | 较快 |
扩展性 | 无扩展性 | 较低 | 易于扩展 | 最易扩展 |
服务器访问存储方式 | 直接访问存储数据块 | 以文件方式访问 | 直接访问存储数据块 | 直接访问存储数据块 |
服务器系统性能开销 | 低 | 较低 | 低 | 较高 |
安全性 | 高 | 低 | 高 | 低 |
是否集中管理存储 | 否 | 是 | 是 | 是 |
备份效率 | 低 | 较低 | 高 | 较高 |
网络传输协议 | 无 | TCP/IP | Fibre Channel | TCP/IP |
资料来源:华西证券研究所整理 | 30 |
| 网络存储技术 | |||
存储网络协议提供了一组标准规则,定义了如何在设备之间传输数据。诸 | 图39:存储网络硬件网元(以FC SAN网络为例) | |||
如网络连接存储(NAS)和存储区域网络(SAN)之类的系统依靠存储协议来促 | ||||
| 进数据通信。 | 服务器A | 服务器B | 服务器C |
网络存储协议主要通过网卡来交互,存储网络中网卡是非常关键设备,根 | ||||
据不同的存储网络网卡也有不同类型。 |
图38:存储网络网卡类型
网卡 | 以太网卡 | 光纤以太网卡 | 本地存储A | 本地存储B | 本地存储C | HBA卡 | |
HBA卡 | 电口网卡 | HBA卡 | |||||
HBA卡 | |||||||
FA HBA卡 | |||||||
FC 交换机 | |||||||
资料来源:华西证券研究所整理 | RAID卡 | iSCSI HBA卡 | FC SAN存储设备 JBOD | FC SAN存储设备 附带驱动器和带库 | RAID控制器 | ||
FC SAN存储设备 | |||||||
其他卡类 | |||||||
Flash(闪存) | |||||||
RAID(磁盘阵列) | |||||||
31 |
4 | 企业级SSD市场呈现高增长态势 |
32
需求拉动:云计算市场爆发,加速企业级SSD普及
从应用行业上看,企业端数据存储需求的大幅放量将带动企业级SSD存储量的快速增长。数据存取方式的转变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末,PC为代表的个人消费电子出现,数据的大部分存储和使用都主要发生在个人娱乐和媒体端,主要依赖本地形式的 数据存储。
第二阶段是21世纪初(2010年前),IT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数据开始向移动设备及网上存取转换。2010 年,近 50% 的存储数据用于娱乐 目的,以DVD 和蓝光光盘为代表的磁存储市场占比较大。
第三阶段为2010年至今,主流视频消费模式转向流媒体服务,企业基础架构存储的数据份额随上升,而娱乐设备存储的数据开始下降。社 交媒体、大数据分析、高清视频和云计算等新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高速访问的数据存储需求,尤其是云端存储的兴起增加了企业的数 据使用。下游行业的数据需求转换带来企业级SSD的快速增长。
图40:数据存储需求占比 | 图41: SSD存储量及分应用情况 | 33 |
资料来源:IDC数据时代2025,得瑞,华西证券研究所 |
需求拉动:云计算市场爆发,加速企业级SSD普及
最大客户群体云基础设施支出将显著拉动SSD增量。艾瑞咨询指出,企业 级固态硬盘下游客户主要来自云计算, 占总市场规模的份额达到67%,企业级SSD将充分受益云基础设施增量。
根据Gartner的数据,2020年全球IT支出总额为3.8万亿美元,且2021年全 球公共云支出预计将达到3323亿美元,比2020年的2700亿美元增长 23.1%。到2020年,云基础设施市场只占IT总支出的7%。这给云市场留下 了巨大的增长空间,未来的云市场将达到数万亿美元。
另外,根据Canalys测算,中国云市场的平均增长率达到60%,超过世界其 他地区。在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的云基础设施支出达到60亿美元,仅占 全球云市场的14%,国内品牌仍具备巨大的份额提升空间。
其他 | 能源 | 金融 | 政务 | 运营商 | 云计算&互联网企业 |
图43: 云服务基础设施支出规模及占IT总支出比重 | 7 | 图44: 中国云基础设施市场规模及增速(十亿美元) | 100% | ||||||||||||
10.000% | 67% | 67% | 70% | 65% | 62% | ||||||||||
450000 | |||||||||||||||
6 | 87% | 90% | |||||||||||||
400000 | 9.252% | ||||||||||||||
9.000% | |||||||||||||||
5 | 80% | ||||||||||||||
350000 | 7.187% | 8.161% | 8.000% | ||||||||||||
70% | |||||||||||||||
300000 | 7.000% | ||||||||||||||
55% | |||||||||||||||
250000 | 6.000% | 50% | |||||||||||||
5.000% | 3 | ||||||||||||||
200000 | 40% | ||||||||||||||
4.000% | 2 | ||||||||||||||
150000 | 30% | ||||||||||||||
3.000% | |||||||||||||||
100000 | 20% | ||||||||||||||
2.000% | 1 | ||||||||||||||
50000 | 2019q4 | 2020q1 | 2020q2 | 2020q3 | 2020q4 | 2021q1 | 10% | ||||||||
1.000% | 0 | 2019q3 | |||||||||||||
0 | 2020 | 2021 | 2022 | 0.000% | 0% | ||||||||||
云基础设施市场规模 | 同比增速 | ||||||||||||||
云服务支出市场规模(百万美元) | 云服务支出占IT总支出比重(%) | ||||||||||||||
34 | |||||||||||||||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gartner,canalys,华西证券研究所 |
需求拉动:实时性应用增量,企业级SSD优势明显
数字经济浪潮下,企业数字化转型迈向纵深:国内数字化转型重磅文件落地,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 调产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的要求,自上而下明确数字化转型方向。
全球范围内数字经济占比持续提升,根据IDC数据显示,2020年内全球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支出达1.3万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支出将增长 至2.4万亿美元,同期非数字化转型的ICT投资将以-1.6%的CAGR收缩。
新兴业务场景驱动下,企业对于数据实时性需求正在不断增加: 根据IDC预测,全球实时性数据占比将从2019年的19.3%增加到2024年的 24.4%,这一需求正在扩展到新的领域,如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实时性数据为企业提供动态业务分析的基础,以快速作出数据响应。
图 45:全球企业数字化转型投资(百万美元)
图46:全球实时数据和占比预测,2015-2024
3000000 | |||||||
2500000 | |||||||
2000000 | |||||||
1500000 | |||||||
2022 | 2023 | 2024 | 35 | ||||
1000000 | |||||||
500000 | |||||||
0 | 2020 | 2021 | |||||
资料来源:IDC 2021全闪存中心白皮书,华西证券研究所 |
技术变革带来的替代市场:企业级SSD替代HDD带来存量转移
从替代层面看,SSD支出规模及增速高于企业级HDD趋势不可逆。
出货量端,根据Statista统计,SSD于2021年将超过HDD,数据中心端HDD需求在2025年前仍保持小幅增长但消费级HDD出货量将会持续下降,逐步被SSD取代。
存储量端,HDD在存储量占比将在未来四年仍有所上升,而后随闪存成本持续下降,HDD的存储量也将持续下降,大规模被SSD及其他闪存取 代。
企业级SSD对HDD大规模替代是必然趋势。
图47:2015-2021HDD与SSD出货量对比
图48: NAND Flash存储容量出货量超过HDD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 2015 | 2016 | 2017 | HDD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
SSD |
资料来源:Statista,Wikibon,华西证券研究所 | 36 |
技术变革带来的替代市场:企业级SSD替代HDD带来存量转移
存储介质选择上,普遍应用固态硬盘的全闪存(AFA)时代已经到来,存量替代空间明显。目前,全机械硬盘存储(HDD)及机械硬盘+闪存 固态硬盘的混合存储阵列(HFA)在中国仍占据较大比重,但与全球对比,中国的全闪存存储占比在2020年仅占18.9%,而全球已经达到39.9% 从增速上看,中国全闪存阵列市场2020年增速达24%高于全球市场的17.5%。随着未来企业存储要求更出色的存取数据效率,更高的数据存储安 全性及更稳定、低延迟的数据交互,全闪存存储占比仍将进一步提升,根据IDC预测认为,2020到2024年全闪存阵列将以7.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 长,占2024年外置存储市场销售额的一半以上。
从业务需求上看,应用固态硬盘的闪存存储阵列一方面有效应对企业的核心业务通常对系统性能、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高要求,提高备份和数据 恢复的性能和存储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全闪存化阵列应用于分布式存储,可以高效处理企业增值业务中遇到的海量实时非结构化数据,更好地提高分布式架构的资源利用效率,做出快速响应。
图49:中国外置存储阵列市场规模(单位:百万美元) | 45.00% | 图50:中国与全球全闪存储阵列占比 | 图51:全球外置存储阵列市场规模(单位:百万美元) | ||||||||||||||||
6,000.0 | 35.20% | 38.30% | 39.90% | 30,000.0 | |||||||||||||||
40.00% | |||||||||||||||||||
5,000.0 | |||||||||||||||||||
35.00% | |||||||||||||||||||
25,000.0 | |||||||||||||||||||
4,000.0 | 30.00% | 27.30% | |||||||||||||||||
20,000.0 | |||||||||||||||||||
25.00% | |||||||||||||||||||
21.30% | 18.10% | 18.90% | 15,000.0 | ||||||||||||||||
3,000.0 | 20.00% | ||||||||||||||||||
2,000.0 | 15.00% | 10,000.0 | |||||||||||||||||
13.10% | |||||||||||||||||||
10.00% | |||||||||||||||||||
7.70% | 5,000.0 | ||||||||||||||||||
1,000.0 | |||||||||||||||||||
5.00% | |||||||||||||||||||
4.20% | |||||||||||||||||||
0.00% | |||||||||||||||||||
2016 | 2018 | 2020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
2017 | 2019 | AFA | HFA | ||||||||||||||||
中国 | 全球 | ||||||||||||||||||
AFA | HDD | HFA | HDD | ||||||||||||||||
资料来源:IDC 2021全闪存中心白皮书,华西证券研究所 | 37 |
技术变革带来的替代市场:企业级SSD替代HDD带来存量转移
企业级SSD市场,国内NVMe替代SATA速度相对国外市场预计将滞后2-3 年;BAT等大型数据中心市场,已经以大容量NVMe SSD为主流,并呈现 快速增长;
商用客户端SSD (Client-OEM)市场,NVMe已经成为主流,2019年起占比已 超过50%,NVMe SSD搭载率预计在2020年~2022年搭载率分别为0.3,0.6,1.2。渗透率达100%时,搭载率预估为4。
图53:本土品牌服务器NVMe总容量(GB)
图52: 企业级SSD协议占比
图54:本土品牌服务器NVMe采购额($)本土品牌服务器NVMe配比率
51,368,783,358 | 2.5 | 0.62 | 2.2 | |||||||||
2 | 2.2 | |||||||||||
1.2 | ||||||||||||
1.5 | 0.5 | 0.84 | ||||||||||
1 | ||||||||||||
1.2 | 5,110,485,317 | |||||||||||
0.5 | ||||||||||||
0.6 | ||||||||||||
21,221,606,054 | 0 | 0.15 | 0.3 | 2,426,718,960 | ||||||||
11,102,943,321 | 1,887,401,573 | |||||||||||
-0.5 | ||||||||||||
1,014,985,107 | 750,106,976 | 2,014,882,864 | ||||||||||
-1 | ||||||||||||
3,055,138,922 | 1,961,118,314 6,559,669,666 | 20,252,886,945 | ||||||||||
5,650,538,583 | 454,421,152 | 81,611,661 2020 | 333,372,664 2021 | |||||||||
-1.5 | 16,914,904 2019 | |||||||||||
113,721,339 2019 | 454,341,483 | 2022 | 2023 | |||||||||
2020 | 2023 | |||||||||||
2021 | 2022 | |||||||||||
本土品牌服务器NVMe采购额($) | 本土品牌服务器NVMe采购额($) | |||||||||||
本土品牌服务器NVme总容量(GB) | 总额-隐 | 38 | ||||||||||
本土品牌服务器NVMe配比率 | 其中:自主可控服务器NVMe配比率 | |||||||||||
资料来源:SSD insights,华西证券研究所 |
技术变革带来的替代市场:企业级SSD替代HDD带来存量转移 | |||||||||||||||||||||||||||||||||||
PCIe+NVMe作为SSD主流方案持续高增,验证技术路线逻辑。全闪存 具有更高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同时,固态硬盘的尺寸正变得更加 灵活,通常可提供多种长度、宽度和高度选项。 | 图55:全球企业级固态硬盘分接口类型数量及预测,2016-2023 | 2023 | |||||||||||||||||||||||||||||||||
60,000,000 | |||||||||||||||||||||||||||||||||||
50,000,000 | PCIE | SAS | SATA | ||||||||||||||||||||||||||||||||
接口方面,为了进一步缩短存储网络的延迟,NVMe协议正逐渐成为主 流,固态硬盘接口将从传统的SATA/SAS过渡到PCIe/NVMe,PCIe接口 的固态硬盘可以进一步释放固态硬盘的性能,使硬件直接与CPU进行 通信,提高响应速度,NVMe协议则对接口协议进行统一,从而实现多 操作系统的互联互通。 | |||||||||||||||||||||||||||||||||||
40,000,000 | |||||||||||||||||||||||||||||||||||
30,000,000 | |||||||||||||||||||||||||||||||||||
20,000,000 | |||||||||||||||||||||||||||||||||||
10,000,000 | |||||||||||||||||||||||||||||||||||
0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
据信通院测算,NVMe SSD 在 2018-2023 年间以 38%的复合年增长率持 续增长, 2020 年占据企业级 SSD 出货量的 55%以上,云客户、 OEM 厂商和企业均将 NVMe SSD 作为存储设备的首选。 | |||||||||||||||||||||||||||||||||||
PCIE | 2,174,4 | 4,141,8 | 10,590, | 14,402, | 18,161, | 21,567, | 26,787, | 32,990, | |||||||||||||||||||||||||||
SAS | 2,803,5 | 3,187,2 | 3,939,8 | 4,132,1 | 4,582,4 | 5,149,1 | 5,826,2 | 6,318,8 | |||||||||||||||||||||||||||
SATA | 12,950, | 16,559, | 15,975, | 17,289, | 17,754, | 17,130, | 15,936, | 14,269, | |||||||||||||||||||||||||||
图56:全球企业级固态硬盘接口类型容量占比预测,2016-2023 | 图57:2018-2025年中国企业级SSD分接口市场规模及同比增速(亿元) | ||||||||||||||||||||||||||||||||||
250,000,000,000 | SATA | SAS | PCIE | 600 | |||||||||||||||||||||||||||||||
200,000,000,000 | 500 | ||||||||||||||||||||||||||||||||||
150,000,000,000 | 400 | ||||||||||||||||||||||||||||||||||
100,000,000,000 | 300 | ||||||||||||||||||||||||||||||||||
50,000,000,000 | 200 | ||||||||||||||||||||||||||||||||||
0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100 | ||||||||||||||||||||||||||
PCIE | 2,752,06 | 7,057,16 | 17,864,5 | 27,298,0 | 45,842,0 | 70,492,4 | 104,593, | 151,851, | 0 | 2018 | 2019 | 2020 | 2021e | 2022e | 2023e | 2024e | 2025e | ||||||||||||||||||
SAS | 4,437,51 | 6,849,46 | 9,695,46 | 10,833,2 | 13,073,2 | 17,320,4 | 22,548,4 | 27,845,3 | |||||||||||||||||||||||||||
SATA | 9,834,23 | 14,113,9 | 14,087,8 | 15,502,5 | 15,514,4 | 15,110,9 | 14,432,6 | 13,095,5 | SATA及其他接口 | PCIe接口 | |||||||||||||||||||||||||
资料来源:SSD insights,艾瑞咨询,华西证券研究所 | 39 |
成本降低,企业级SSD有望快速渗透
全球存储市场中,闪存成本不断下降, 带动全闪存储份额快速增加,市场占比超过20%。根据第三方机构Wikibon的预测, 2027年SSD单TB 成本将低于HDD, 达到15美元/TB。
| 2025年后, HDD的出货量将每年下降27%, 只应用于扩容和归档等少数场景。根据IDC统计,固态硬盘每GB的价格在2015-2020年期间,平均每年的降幅将达到25%,未来五年将继续保持这一趋势。 |
根据IDC统计及预测,全球企业级基于NAND闪存的固态硬盘每GB价格预计在2020-2025年以19%的年复合增长率下降。长期来看,随着固 态硬盘价格的下降,全闪存数据中心不仅具有在绿色节能方面的优势,其自身也将变得更具成本效益,存储容量出货增速也迎来新的上升 周期。
资料来源: IDC 2021全闪存中心白皮书,Wikibon,华西证券研究所 | 40 |
全球企业级SSD市场规模预测
从整体规模上看,企业级SSD受益于企业级存储市场的稳健扩容,容量及市场规模齐升。
全球范围企业级SSD增长动力强劲。根据TrendFocus统计,2020-2021全球企业级SSD出货容量规模单季度不断创新高,并且同比增速重拾升
势,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了2020年第一季度至2021年第二季度的同比增长率大幅下降,除了2019年初出现的零增长之外,增长持续为正。
艾瑞咨询预计全球企业级SSD市场规模2021、2022、2023同比增长27.4%、10.2%及35.1%,保持较快增长水平。
图60:全球企业级SSD出货存储容量及同比变动
350 | 34.1 | 27.6 | 27.4 | 35.1 | 40 | |
300 | 30 | |||||
250 | 20 | |||||
10.2 | 10 | |||||
200 |
0
150 | -10 | |
100 | ||
-35 | -20 | |
50 | -30 | |
0 | -40 |
资料来源:Trendfocus,艾瑞咨询,华西证券研究所 | 41 |
中国企业级SSD市场规模预测
中国企业级存储市场上升趋势稳健带动企业级SSD市场持续增长。据IDC的预测, 2021年中国企业级存储市场空间55亿美元,2020-
2024年中国企业级存储市场将保持7.16%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4年中国企业级存储市场空间将达到65.9亿美元。
艾瑞咨询预测2021、2022、2023中国企业级SSD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6%、37%、28%,于2025年达到489亿元人民币。
图62:中国企业级存储市场规模
图63: 中国企业级SSD市场规模
7000 | 6593.6 | 20 | 600 | 37 | 422 | 70 | |||||||||||||
6000 | 17.4 | 5502.6 | 5955.2 | 6291.1 | 18 | 64 | |||||||||||||
60 | |||||||||||||||||||
500 | 489 | ||||||||||||||||||
4999.5 | 16 | 50 | |||||||||||||||||
5000 | 4502.4 | ||||||||||||||||||
14 | 400 | 359 | 40 | ||||||||||||||||
4000 | 11 | 10.1 | 12 | ||||||||||||||||
300 | 26 | 279 | 28 | 30 | |||||||||||||||
10 | 18 | 20 | |||||||||||||||||
3000 | 8.2 | 204 | |||||||||||||||||
8 | 200 | 16 | 10 | ||||||||||||||||
2000 | 6 | 161 | |||||||||||||||||
5.6 | 4.8 | 100 | 98 | 0 | |||||||||||||||
1000 | 4 | -10 | |||||||||||||||||
2023 | 2024 | 2 | 0 | -12 | 2020 | 2021e | 2022e | 2023e | 2024e | 2025e | |||||||||
0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19 | -20 | |||||||||||||
0 | |||||||||||||||||||
企业级SSD市场规模(亿元) | yoy(%) | ||||||||||||||||||
企业级存储市场规模(百万美元) | yoy(%) | 42 | |||||||||||||||||
资料来源:IDC 2021全闪存中心白皮书,艾瑞咨询,华西证券研究所 |
5 | 行业格局集中,芯片、模组有国产替代需求 |
43
NAND Flash:技术+投资门槛过高,短期难以撼动巨头
国际领先的存储原厂凭借多年技术积累,不断提升晶圆制程以提高单位面积的存储密度和降低存储芯片功耗,随着制程工艺不断逼近极 限,芯片设计与晶圆制造的研发门槛不断提高,研发资本投入不断增加。同时,主要存储原厂还需通过持续大额资本支出来投放成熟制程 产能,维持规模优势和市场份额。国内企业目前规模极小,但投资力度不小,在性能、产量等多方面逐步看齐国际大厂,国产替代空间可 期。
NAND Flash 全球市场高度集中:根据 Omdia (IHS Markit) 数据, 2021年全球 NAND Flash 市场规模为 675 亿美元,由三星电子、铠侠、西部数据、美光科技、 SK 海力士、英特尔六家公司主导,2021年第三季度,三星在NAND Flash全球市场份额约 34%,此外, SK 海力士收 购英特尔 NAND Flash 业务已于 2021 年获得主要市场监管当局批准,全球 NAND Flash 市场将进一步集中。
图64:全球主要 NAND Flash 晶圆原厂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及预测(亿美元/年) | 图65:2021 Q3 全球主要 NAND Flash 原厂按营收市场份额(%) | 44 | ||||||
2.70% | ||||||||
5.90% | ||||||||
10.70% | ||||||||
34.00% | ||||||||
13.40% | ||||||||
13.90% | ||||||||
19.60% | ||||||||
三星 | 铠侠 | SK 海力士 | 西部数据 | 美光 | 英特尔 | 其他 | ||
资料来源:江波龙招股说明书,Omdia (IHS Markit),闪存市场,华西证券研究所 |
NAND Flash:技术+投资门槛过高,短期难以撼动巨头
更高的存储密度和更低的单位存储价格需求不断推进存储厂商提高堆叠层数。3D NAND 技术堆叠层数已经从32层来到 176 层, 升级速度保 持在大约一年一代的频率。 2021 年下半年开始, 3D NAND 正式进入了176L 的量产, 176L 3D NAND的存储密度较上一代增加了 70%。
各原厂在 2022 年的重心将放在提升高堆叠 3D NAND 的产品生产占比上, 2023 年有望看到 200 层以上的堆叠产品: 三星的 128L 到 2021 年年底的产出占比达到 50%,预计在 2022 年下半年其 176L 有望超过128L 的产出;
SK 海力士的 128L 的产出占比已经达到 75%, 2021 年底量产 176L 3D NAND;
西部数据的 112L 将是 2022 年的主力产出, 162L 在 2022 年下半年的产出占比逐渐提升;
美光的 128L 为过渡制程,在 2021 年下半年主力产出就放在 176L, 2022 年 176L 占比将再次提高;
长江存储在 2021 年 8 月正式量产出货 128L 3D NAND, 目前 128L 的产出已经超过 20%。
图66:全球主要3D NAND Flash 晶圆原厂产品结构路线
图67:3D NAND 堆叠层数占比预测
资料来源:闪存市场,华西证券研究所 | 45 |
主控芯片:原厂+台系主导,国产化切入点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固态产品,使用的主控芯片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一类是各存储原厂诸如三星、Intel、美光等巨头基于IDM生产模式生产,其中三星的主控自产自销,基本不单独出售主控,美光既用于自有产品 也外卖给其他下游厂商。
另一类是Fabless厂商,核心玩家主要是Marvell、慧荣及群联电子。
Marvell性能较好,一直是主控市场上性能的佼佼者,其SSD控制器基于NAND Edge LDPC引擎,支持在企业和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环境中使用高性 能和大容量的SSD,并兼容TLC、QLC和SLC存储器,数据安全及数据纠错能力领先。
慧荣和群联是台系主控代表,慧荣主控以不错的性能和低廉的价格为主要特点,整体较为平衡。群联主控性价比好,中低端市场有优势。
图68:Marvell Bravera SC5 主控芯片结构
图69:Marvell Bravera SC5 实物结构
资料来源:Marvell,华西证券研究所 | 46 |
主控芯片:原厂+台系主导,国产化切入点
具体根据technavio预测,2020-2025年企业级SSD主控芯片市场规模将增长12.6亿美元,预计CAGR达到17.88%,2021年亚太地区提供主要增量,
估算增长79%,主控芯片市场将继续保持高度集中的竞争格局。
纵观全球控制芯片市场,三星为主的原厂占据约45%的市场份额;慧荣科技、群联电子、 Marvell等厂商,合计占据约40%+的市场份额。
表9:国内外主控芯片厂商比较
类别 | 大陆 | 国际及中国台湾地区 |
消费级/工业级 | 得一微:消费级耕耘多年,布局企业级 产品 联芸:台系背景,海康投资 国科微:行业市场,入门企业级 华澜微:行业市场,获IBM技术授权 忆芯:高端消费级固件+主控设计 江波龙:大陆消费级模组(固件)龙头 英韧科技:高端消费级主控设计 | Marvell:曾经的机器硬盘主控霸主,SSD 主控器技术水平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 位,但在固件开发投入和交付方面全面弱于SMI 慧荣(SMI):对低品质 NAND支持友好,超越MARVELL 和 Jmicron、群联(Phison)、智微(JMicron) |
企业级 | 华为:专注于PCIe和SAS企业级SSD;对 整机和应用理解深刻 得瑞:专注于PCIe企业级,除闪存、内 存外全产链。 忆芯:入门企业级固件+主控设计 忆恒创源:专注企业级SSD模组 英韧科技:高端消费级主控设计 | 三星:闪存大厂;企业级SSD第一 Intel(现SSD业务被海力士收购):闪存大厂;企业级SSD第二 Microchip:收购PMC Marvell、美光:中低端及高端产品都有,国外出货较多 群联电子:企业级PCIe主控领先 |
资料来源:technavio,华西证券研究所. | 47 |
DRAM:市场更为集中,短期无法替代
DRAM 全球市场相较于 NAND Flash 更为集中:根据中国闪存市场统计,2021年全球DRAM市场规模为945亿美元,由三星电子、SK海力士和 美光科技三家公司主导。
DRAM制程纳米级别持续下降,主流原厂引导技术迭代:2014年,三星开辟DRAM制程20nm时代,量产4Gb DDR3 DRAM;后续16-19nm,14-16nm,12-14nm阶段大约每两年迭代一次。2021年1月,美光科技正式量产10nm级别DRAM产品,10nm时代开启。目前市场高端制程为12nm-14nm,应用于DDR4X/5及LPDDR4X/5。
图70 2021 q3 全球主要DRAM原厂按营收市场份额(%)
3.20% 0.90% | 1.50% | 44.30% |
22.50% |
27.50%
三星 | SK 海力士 | 美光 | 南亚 | 华邦 | 其他 |
图71 2010-2022年全球主要 DRAM 晶圆原厂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及预测(亿美元/ 年)
E E
资料来源:闪存市场,江波龙招股说明书,各公司官网 | 48 |
存储网络高级控制器,国产化有机会
存储网络中HBA、RAID等高级控制器是复杂存储设备的关键部件,主要用于服务器和大数据(云)存储,通常需要提供硬盘框架来提供
卓越的读写性能。
存储网络领域扩充到了光纤、存储控制和以太网等通信技术,目前该市场被美国公司所垄断,中国台湾地区由于其在数据中心业务并没
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导致其也缺乏此类技术。
| 由于中国大陆拥有众多的光纤系统、交换系统和大数据产业基地,中国大陆的企业开始部署这一市场,预计未来将会有非常广阔的国产 | |
替代空间。 | 表10:HBA网卡主控芯片及主要厂商 |
HBA网卡主控芯片类型 | 主要厂商 |
FC HBA | Marvell Qlogic、Broadcom(Emulex)、HPE、华澜微等 |
iSCSI HBA | Marvell 、HPE |
SAS/SATA HBA | Broadcom(LSI)、Atto Technology、Microsemi(PMC-Sierra)、HPE、华澜微等 |
RAID控制卡 | Broadcom(LSI)、Adaptec、Highpoint、Promise、华澜微、国芯科技 |
资料来源:华西证券研究所 | 49 |
企业级SSD模组是国内擅长,替代空间巨大
根据TrendFocus统计,三星的企业级SSD出货容量超过所有其他供应商的总和,稳坐企业级SSD市场第一。而在2019年第三季度,英特尔和三星 各自占企业SSD出货容量的35%左右,现在三星以55%左右的市场份额占据主导地位。2021年12月英特尔SSD业务出售给SK海力士(图中Intel份 额实际归属海力士)SSD业务,这部分业务其市场份额已降至16%左右。
国内市场方面,英特尔、三星两家市场企业级SSD模组市场份额70%左右,国内厂商华为、亿恒创源等厂商市场份额不超过20%。
三星在技术迭代方面的持续领先奠定其市场份额的绝对优势,全球唯一一家全产业链布局使其在市场中供货及定价更具主动性,国内厂商方面 存在巨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图72 2021年Q3全球企业级SSD出货容量市场份额 金士顿 SK海力士 0% 铠侠 9% | 图73:2020年中国企业级SSD市场份额情况 | 图74:2020年中国企业级PCIe SSD市场份额情况 | |||||
忆恒创源 | 华为 | ||||||
西数 | 4% | 其他 | |||||
7% | 6% | 其他 | |||||
美光 | 5% | 7% | |||||
忆恒创源 | 9% | ||||||
华为 | 英特尔 | ||||||
6% | 7% 西数 7% | 英特尔 44% | |||||
5% | 37% | ||||||
英特尔 | 三星 | 美光 | |||||
11% | |||||||
16% | 55% |
西数 | 三星 | 三星 |
31% | 27% |
7%
资料来源:Trendfocus,忆恒创源招股说明书,华西证券研究所 | 50 |
企业级SSD成本拆分
成本拆分看,随着容量的不断增大,存储芯片占据的成本比例不断提升,对于企业级SSD来说尤为如此,主控芯片随着容量不断扩大,仅占成本 较小部分。
忆恒创源(其企业级SSD主要以固件为核心竞争力,主控芯片、存储颗粒等均外采)其BOM成本具有代表性,其中存储颗粒是企业级SSD主要成 本,约70%以上,SSD控制器芯片10%左右,DRAM颗粒占比5%左右。
存储颗粒的价格波动是影响企业级SSD行业的盈利能力的关键要素。
图75:企业级SSD成本拆分 | 图76:忆恒创源企业级SSD主要成本构成 |
90.00%
80.00% | 83.03% | 77.42% | 84.27% | 73.81% |
70.00% |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 7.62% | NANDFlash | 12.09% | 9.99% 5.24% | 其他 | 12.46% 9.95% | |
3.99% | |||||||
0.00% | 2018年 | 2021年1-6月 | |||||
2019年 | 2020年 | ||||||
主控芯片 | DRAM | ||||||
资料来源:soothsawyer,忆恒创源招股说明书,华西证券研究所 | 51 |
企业级SSD产业链 | 中游SSD | 下游直接客户 | 下游最终客户 | |
上游芯片 | ||||
NAND厂商 | SSD厂商 | 服务器厂商 | 云服务/系统集成 | |
厂商 |
固件
Controller芯片厂商 | 存储阵列厂商 |
BAT
供应关系 | Nimble Storage | 顶级云服务厂商定制 |
资料来源:华西证券研究所整理 52
国内外企业级SSD厂商对比
表11:国内外企业级SSD厂商对比
| ||||||||||||||||||||||||||||||||||||||||||||||||||||||||||||||||||||||||||||||||||||||||||||||||||||||||||||||||||||||||||||||||||||||||||||||||||||||||||||||||||||||||||||||||||||||||||||||||||||||||||||||||||||||||||||||||||||||||||||||||||||||||||||||||||||||||||||||||||||||||||||||||||||||||||||||||||||||||||||||||||||||
资料来源:华西证券研究所整理 | 53 |
6 | 产业格局发展方向及行业重点公司 |
54
海外收并购成就巨头
从历史上看,存储行业的发展中心经历了美——日——韩的转移。存储行业,尤其是存储器领域,由上世纪七十年代以美国IBM、Intel等 为初始发展中心,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日本东芝、日立等厂商带领上游存储技术的持续突破,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存储行业逐步演 化为以韩国为主导,韩国、日本及美国各大原厂寡头垄断的格局。
纵观全球大厂,近年来,大额收购频现,横向整合是目前SSD行业格局变化的主要途径。
– 1)西数式横向整合,收购闪迪直接切入SSD赛道 ;海力士式横向整合,吞并Intel 闪存及SSD业务,着重提升上游制造能力,形成产业 链部分领域绝对强势。
– 2)英特尔产业链不再完全,日后在SSD行业的竞争力很难重返第一,而三星目前为唯一的全产业链IDM厂商,其一体化IDM模式或为 未来整个行业的竞争终局。
图77:存储产业链并购金额超70亿美元事件
康柏收购 | Autonomy收 | 惠普收购 | 戴尔收购 | 凯雷集团收 | 美满收购凯 | 2018 | SK海力士 | ||||||
Digital | |||||||||||||
收购英特尔 | |||||||||||||
购Veritas | Autonomy | 购Veritas | 为半导体 | ||||||||||
Equipment | EMC | ||||||||||||
SSD业务 | |||||||||||||
1998 | 2001 | 2005 | 2009 | 2011 | 2011 | 2015 | 2015 | 2015 | 2017 | 2017 | 2021 | ||
甲骨文收 | |||||||||||||
惠普收购 | 西数收购日 | 西数收购闪 | 贝恩资本收 | 博通收购 | |||||||||
购Sun | |||||||||||||
康柏 | 立GST | 迪 | 购东芝闪存 | ||||||||||
CA | |||||||||||||
业务 | |||||||||||||
资料来源:华西证券研究所整理 | 55 |
三星全产业链布局,独树一帜的龙头
三星具备自主可控的SSD全供应链闭环,资源向上游持续倾斜,NAND领域不断发力,迭代速度领先全球,为目前唯一一家全产 业链IDM模式厂商。
三星在企业级SSD领域享有良好声誉, 能够通过在供应链上的研发与控制能力, 为企业客户提供高性能、 高容量、 高可靠性的 固态硬盘产品及方案。 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之一, 三星在固态硬盘两类重要原材料NAND Flash以及DRAM市场都拥有全 球领先的市占率, 其3D NAND的技术创新也使三星在改进闪存技术方面更进一步, 其闪存容量、 性能、 扩展性等更加符合企 业日益增长的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需求。同时,三星在主控、模组等固态硬盘关键上游领域均拥有多年的技术和市场积累,构 建了自主的全供应链闭环。
三星IDM模式近些年来持续验证优越性,从曾经被英特尔及日本大厂遥遥领先,到稳坐SSD行业第一,独立实现核心技术持续领 跑,产品商业化路径及销售渠道亦积淀深厚。IDM模式构建全供应链闭环,在行业大洗牌的背景下,内部资源整合、向特定领域 倾斜不断为三星提供增长动力。
图78:三星SSD产品路线图
16及32GB | 1.6TB企业版SSD | 2014 | 超级电脑专用 | 2019 | 发布指纹识 | 2021 | 预计2022量产 | |||||||
2015 Portable SSD“T1"上市 普通消费者版 NVMe SSD 950 PRO上市(M.2,32层 3D V- NAND) | 800GB Z-SSD上市 发布大客量 30.72TB服务器版 SAS SSD (2.5’)发 布普通消费者版 4bit MLC SATA SsD 860 QVO (2.5’) | |||||||||||||
上市840EVO上 | ||||||||||||||
普通消费 级SSD 830系列 上市 | 市(Msata/2.5” 品牌SSD,3bit MlC NAND)960GB全 业版SATA SSD | |||||||||||||
的PM1743 | ||||||||||||||
别SSD, | ||||||||||||||
PCIe5.0 企业级 | ||||||||||||||
UMPC SSD问世, | Portable SSD | |||||||||||||
SSD | ||||||||||||||
正式商用化 | T7 Touch | |||||||||||||
上市 | ||||||||||||||
2006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5 | 2016 | 2018 | 2020 | 2022 | |||||
2007-2010, | 800GB 企业级SSD(2.5’) | 发布消费级 | 大客量15.36TB服务 | 发布高速消费 | PCIe4.0/N | |||||||||
先后发布 | 3bit MLCSSD 512GB PC | 1TB SATASSD | 者版NVMe SSD | |||||||||||
VMe SSD | ||||||||||||||
器版SAS SSD | ||||||||||||||
64GB, | SSD (2.5’)问世 | 850 PRO(2.5”, | 970 EVO Plus | |||||||||||
980 PRO | ||||||||||||||
(2.5’ )Portable SSD | ||||||||||||||
256GB, | 消费级512GB SATA SSD | 品牌SSD,32层 | (M.2) | |||||||||||
(M.2)上市 | ||||||||||||||
‘T3’高性能消费 | ||||||||||||||
UMPC SSD | 840 PRO上市 | 3D V-NAND) | ||||||||||||
者级NVMe SSD 960 | ||||||||||||||
2.5’ | (2.5’.Brand SSD .MLC | |||||||||||||
PRO (M.2) | ||||||||||||||
NAND) | ||||||||||||||
资料来源:三星,华西证券研究所 | 56 |
国内行业格局展望
国内企业级SSD市场目前仍属于早期快速增长阶段,而且可以依托的上游纯国产化的NAND FLASH供应商较为单一,诸多公司产品发展策略 以核心产品或者技术往下游模组延伸为主。
国内SSD产业链厂商可以概括为“具备主控设计能力的模组生产公司”,即主要切入点一般为主控芯片的软硬件设计(包括主控芯片、固件)及最终SSD模组的设计及生产,这也意味着代工环节的国产力量需要跟上,而上游存储颗粒(NAND及DRAM)则主要依托国际大厂及国内 长江存储等。
未来国内企业级SSD行业发展路径可能:
– 1)固件、主控厂商正逐步尝试纵向延伸扩展业务补齐短板;
– 2)加大研发和客户拓展,从消费级延伸切入企业级SSD;
– 3)长江存储IDM模式,横向整合或打开产业新局面。
57
国内企业级SSD厂商对比
表12:国内企业级SSD厂商对比
类别 | 得瑞 | 忆恒 | 英韧 | 分析 | |
创立时间 | 2015/6 | 2011/2 | 2017/6 | ||
注册地 | 北京 | 北京 | 上海 | ||
销售情况 | 销售起量阶段,客户测试和导入陆续 完成,进入规模销售 | 专攻企业级,客户群稳定,固件、模组及整体解决方 案具备规模 | 消费级处于量产阶段,企业级 处于起步阶段 | 得瑞及忆恒进入企业级市场较早,有先发优势;英韧科技由消 费级起家,向企业级发力。 | |
典型客户 | 消费级市场: 商业市场:阿里、青云等 安可市场:长城、海光等 防务市场:鸿秦、威固等 | 企业级市场:浪潮、新华 三、阿里等 | 消费级市场:佰维、威刚等 商业市场:暂未知晓 安可市场:暂未知晓 防务市场:暂未知晓 | 忆恒在企业级耕耘时间长,国内企业级客户积淀深厚;得瑞主 控芯片 | |
信创联盟 | 已认证 | “安全可控,自主替代”将成为长期的政策扶植方向,信创(安可)联盟成员将更有利获得政策支持、开拓政府及重要行 业市场。 | |||
创始人/董事长背景 | 张建涛,北大本科,中科院硕士。前 SST IC设计总监,前华为高级硬件工 程师,19年SSD ASIC设计经验,超过 15年数据存储控制算法研究和NAND纠 错算法研究与实现 | 唐志波,浙江大学本科,上海大学硕士。曾英特尔 技术顾问及解决方案专家 具备深厚的企业级存储解 决方案工作经验。 | 吴子宁,清华本科,斯坦福硕 博。20年工作经验。1999年-2017年就职Marvell公司,曾, 任CTO。负责数据存储技术和 SOC核心技术的研发等工作。2017年创办英韧。 | 英韧创始人最豪华,相应公司估值极高,但企业级产品尚未打 开局面,Marvell本身企业级产品并不强;得瑞创始人与企业 级产品最对口和深入,曾在外企、内资企业任职,具有国际化 视野的同时,也了解国内产品化各种情况,更“接地气”。忆 恒最早定位企业级市场,创始人团队较多元,具备微软、英特 尔和中科院背景,对于国内市场需求更了解,兼具国际眼光。 | |
团队经验 | 平均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来自于 SST、华为海思、方舟等。 | 8年平均工作经验,原为 忆恒创源的控制器研发团 队 | 平均工作经验超过15年,来自 于Marvell CTO, 东芝、 NVIDIA,Cisco等公司 | 英韧团队接近于Marvell基因,企业级发力较晚;忆恒主控芯 片部门独立,忆恒转而主攻模组及固件;得瑞产业线更全,具 备从主控设计到固件算法再到模组成品的业务布局。 | |
融资情况 | 资本结构 | 全内资 | 部分外资 | 部分外资 | 得瑞为全内资企业,更有利于拓展安可和防务市场 |
重要股东 | 河北建投、紫光 | 同有科技、软银 | 中电坤润基金、武岳峰、多家 外资基金 | 其它两家的股东较为豪华,但意味着得瑞可借助本轮及后续融 资持续引入资源;此外,纯内资股东的公司比有外资股东的公 司在未来将更具有政策优势 |
资料来源:个公司官网,华西证券研究所整理 | 58 |
行业重点公司——忆恒创源
公司始终坚持企业级PCIe SSD模组及固件的研发和技术创新,2021年上半年公司企业级SSD业务收入占比达92.58%。目前公司已建 立了完备的企业级PCIe SSD产品的开发和验证体系,组建了经验丰富的研发和管理团队,形成了稳定的上下游合作关系。
公司紧跟存储行业最新发展趋势,与NVMe、PCI-Sig等国际化标准组织深入合作,通过产品迭代创新,公司持续满足企业级客户对 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大容量存储产品不断提升的严苛要求,产品覆盖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云计算厂商、金融机构及三 大电信运营商等,并赢得了广大终端用户的信赖和认可。2021年8月,公司被认定为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公司成立至今已经完成 6 代企业级 SSD 产品的开发及升级迭代,公司主力企业级 SSD 产品主要包括 PBlaze5 及 PBlaze6 系列, 该产 品作为服务器的重要数据存储设备,主要应用于互联网、云服务、金融和电信等各类企业的数据中心。
表13:忆恒创源与大厂部分性能参数对比,部分产品性能超过竞争对手 图79:公司固件解决方案
厂商名称 | 忆恒创源 | 三星 | 铠侠 |
产品型号 | PBlaze6 6920 7.68TB | PM1733 7.68TB | CM6 7.68TB |
上市时间 | 2021 年第二季度 | 2019 年第三季度 | 2020 年第一季度 |
顺序读取速度 | 7,100 MB/s | 7,000 MB/s | 6,900 MB/s |
顺序写入速度 | 5,600 MB/s | 3,800 MB/s | 4,000 MB/s |
随机读取速度 | 1,654,000 IOPS | 1,450,000 IOPS | 1,400,000IOPS |
随机写入速度 | 268,000 IOPS | 135,000 IOPS | 170,000 IOPS |
运转功耗 | 25W | 20W | 20W |
闲置功耗 | 7W | 8.5W | —— |
资料来源:忆恒创源招股说明书,华西证券研究所 | 59 |
行业重点公司——得瑞领新
公司100% 自研控制器+自研固件+模组,自有主控芯片的企业级SSD属于技术与市场壁垒双高的领域,与华为是国内仅有的两家控制器、固件 以及硬件板级设计完全自主研发的企业级SSD供应商;
专注于企业级NVMe控制器芯片和SSD产品开发, 持续迭代,6年半量产3代主控, 9款SSD模组产品,部分产品实测达到与Intel、三星匹敌甚 至更优的产品指标;
通过严苛实测,获得阿里、H3C、航天科工、天河超算、三大运营商等重点客户认可,产品进入销售放量阶段;
为长存颗粒实现国产替代提供国际标准验证,能够满足阿里云Open-channel SSD的定制化需求;
拥有SSD领域国内顶尖团队:创始团队及核心技术人员拥有一流存储公司工作丰富经历,在IC、固件、测试、存储系统方面皆配备完整、技术 顶尖。
图80:得瑞领新产品(最新产品网站未更新)
60 | |||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华西证券研究所 |
| 行业重点公司——华澜微 | |
杭州华澜微电子积累和掌握了PCIe、SAS、SATA、PATA/IDE、USB、SD/MMC/eMMC等高速接口技术,建立了固态硬盘多核并行、模块阵 列等多个先进架构。 |
公司在存储领域的产品,覆盖了存储卡、USB盘、固态硬盘、硬盘阵列系列;
– 1)固态存储(半导体存储)控制器芯片系列,涵盖了 SD/MMC/eMMC 控制器芯片、USB 控制器芯片、SSD 控制器芯片、Bridge 桥接器芯 片等;
– 2) 固态存储产品模块系列,涵盖了 SD/MM 存储卡、eMMC 存储器、U 盘、固态硬盘、Bridge桥接器等;
– 3) 系统产品系列,涵盖了“模块+应用”的解决方案、云存储和云计算、安全应用解决方案、系统集成方案等。
公司于2015年并购了美国initio®(晶量)公司的桥接(Bridge)芯片产品线,形成了initio®Bridge芯片系列,在国际主流市场销售并名列前茅。 当前,公司正在攻关大数据硬盘阵列、汇集、交换方面的高端核心芯片,其相关网卡控制芯片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图81:华澜微产品布局
资料来源:公司2018年年报,华西证券研究所 | 61 |
上市公司——同有科技
公司深耕存储行业,是专注专业的大数据存储基础架构提供商,是国内唯一一家精准布局了从主控芯片、固件算法、SSD硬盘到闪存存储系 统全产业链的存储厂商。 作为中国存储第一股,同有科技以软件定义为基础、贴近应用为核心、满足客户需求为方向,为全球用户提供高 效安全融合的存储服务。公司是业界少数拥有超过百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存储厂商,也是国内完全拥有存储架构、存储管理软件及存储核 心算法的自主研发企业。
公司通过“内生+外延”战略,持续整合存储产业链资源,不断发挥产业协同作用。公司持有特殊行业固态存储上市公司鸿秦科技100%股权,同有全资子公司宁波同有持有忆恒创源16.82%股份,持有主控+固件厂商泽石科技8.73%股份。
公司重点围绕 “闪存、云计算、自主可控”三大产业方向,不断完善从芯到系统的存储全产业链布局,并依托持股公司的客户关系,不断 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与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上游厂商建立良好关系,下游交好各类数据需求部门、云计算及服务器大厂,实现全产业链自 主可控。
图82:同有科技自主可控存储产业链
同有科技持 | 主控芯片 | NAND闪存 颗粒 | 适配长江 | 飞腾 CPU FT 2000+ | 同有科技 NetStor iSUM | 政府机关 | 62 | |
A11000 存储系统 | 科研院所 | |||||||
存储闪存 | 云计算厂商 | |||||||
股公司:泽 | ||||||||
颗粒 | 麒麟操作系统 | |||||||
医疗机构 | ||||||||
石、鸿秦 | 固件 | |||||||
金融机构 | ||||||||
教育系统 | ||||||||
同有科技持股公司: | ||||||||
泽石、忆恒创源 | ||||||||
资料来源:各公司官网,华西证券研究所 |
7 | 风险提示 |
63
风险提示
企业级SSD市场广阔,新进入者较多,价格竞争激烈导致毛利率下滑风险;
上游存储颗粒成本占比高,其价格波动导致产品毛利率不稳定;
云计算大客户验证周期较长,中小客户市场容量较为受限,新产品研发投入存在不确定性风险。
资料来源:华西证券研究所整理 | 64 |
免责声明
分析师与研究助理简介
宋 | 辉 | 3年电信运营商及互联网工作经验,4年证券研究经验,主要研究方向电信运营商、电信设备商、5G产业、光通信等领域;理学硕士,2年证券研究经验,主要关注5G相关产业链研究。 |
柳珏廷 |
分析师承诺
作者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或相当的专业胜任能力,保证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规渠道,分析逻辑基于 作者的职业理解,通过合理判断并得出结论,力求客观、公正,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特此声明。
评级说明
公司评级标准 | 投资评级 | 说明 |
买入 | 分析师预测在此期间股价相对强于上证指数达到或超过15% | |
以报告发布日后的6个 | 增持 | 分析师预测在此期间股价相对强于上证指数在5%—15%之间 |
月内公司股价相对上证 | 中性 | 分析师预测在此期间股价相对上证指数在-5%—5%之间 |
指数的涨跌幅为基准。 | 减持 | 分析师预测在此期间股价相对弱于上证指数5%—15%之间 |
卖出 | 分析师预测在此期间股价相对弱于上证指数达到或超过15% |
行业评级标准
以报告发布日后的6个 | 推荐 | 分析师预测在此期间行业指数相对强于上证指数达到或超过10% |
月内行业指数的涨跌幅 | 中性 | 分析师预测在此期间行业指数相对上证指数在-10%—10%之间 |
为基准。 | 回避 | 分析师预测在此期间行业指数相对弱于上证指数达到或超过10% |
华西证券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丰汇园11号丰汇时代大厦南座5层
网址:http://www.hx168.com.cn/hxzq/hxindex.html
65
免责声明
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仅供本公司签约客户使用。
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或者经由其他渠道转发收到本报告而直接视其为本公司客户。
本报告基于本公司研究所及其研究人员认为的已经公开的资料或者研究人员的实地调研资料,但本公司对该等 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以及推测仅于本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且这 种判断受到研究方法、研究依据等多方面的制约。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预测不一 致的报告。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始终保持在最新状态。同时,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 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需自行关注相应更新或修改。
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仅提供给签约客户参考使用,任何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绝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视为做出投资决策的惟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 己的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均未考虑到个别客户的特殊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不能作为客户进行客户 买卖、认购证券或者其他金融工具的保证或邀请。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其他关联方均不承诺投 资者一定获利,不与投资者分享投资收益,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而导致的任何可能损失负有任何责任。投资 者因使用本公司研究报告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均是独立行为,与本公司、本公司员工及其他关联方无关。
本公司建立起信息隔离墙制度、跨墙制度来规范管理跨部门、跨关联机构之间的信息流动。务请投资者注意,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或期权并进行证券或期 权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本公司的董事、高级职员或员工可能担任本报告所提到的公司的董事。
所有报告版权均归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发或公开 传播本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如需引用、刊发或转载本报告,需注明出处为华西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报告进 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66
浏览量: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