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级()智能座舱专题报告:行业成长空间广阔,关注产业链相关公司

发布时间: 2022年03月29日    作者: xn2oyhja    栏目:行业研报

股票代码 :
股票简称 :
报告名称 :智能座舱专题报告:行业成长空间广阔,关注产业链相关公司
评级 :增持
行业:


计算机行业
推荐 (首次)
风险评级:中风险
智能座舱专题报告
行业成长空间广阔,关注产业链相关公司
2022 年 3 月 29 日
分析师:罗炜斌
SAC 执业证书编号:
S0340521020001
电话:0769-23320059 邮箱:
luoweibin@dgzq.com.cn

分析师:刘梦麟
SAC 执业证书编号:
S0340521070002
电话:0769-22110619
邮箱:
liumenglin@dgzq.com.cn

分析师:陈伟光
SAC 执业证书编号:
S0340520060001
电话:0769-22110619
邮箱:
chenweiguang@dgzq.com.cn
投资要点:
需求:消费者对智能座舱的接受度不断提升。据IHS调研的数据显示,
在国内消费者购车的关键因素中,座舱智能科技水平是仅次于安全配置 的第二大关键因素,重要程度超过动力、价格、能耗等因素。同时,中 国用户对于座舱智能科技的关注度要高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多个国家。消费者对智能座舱接受度的不断提升,主要有三个原因:1)汽车消费 者的消费需求经历着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变化,从最初注重汽车安全、舒 适,到追求社交、认同、个性化。伴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消费者对汽 车的定位正逐步从出行工具向第三空间进行演进,智能座舱被赋予更强 的交互属性。2)智能手机渗透率不断提升,智能手机软硬件的创新进 一步培育了消费者对触控大屏、移动应用、人机交互的使用偏好,消费 者对生活周边智能化的接受程度不断提升,逐渐将智能手机的使用习惯 延伸至车载环境中。3)近年来汽车终端厂商加快对汽车智能化的配置,特别是造车新势力为了打造差异化竞争抢夺市场份额,进一步丰富智能 座舱的硬软件配置,消费者对智能化的认识进一步强化。
供给:技术变革加快推广,政策推动行业发展。技术上,硬件层面来看,
近年座舱芯片性能持续提升,受益于挡风玻璃成像重影问题的解决,以 及AR等技术的发展,HUD逐渐从传统的C-HUD向W-HUD、AR-HUD演进;软件层面来看,底层操作系统不断发展,Hypervisor的应用使得仪表、中控娱乐等搭载不同操作系统的硬件也能运行在同一主控芯片上,技术 的快速迭代有望加快智能化推广。政策来看,近年来国家不断提升对智 能汽车的重视程度,通过下发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促进行业发展。在供需 两端推动下,据IHS预测,到2030年,全球汽车智能座舱的市场规模将 达到681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1600亿元;中国智能座舱的 市场份额将进一步上升至37%,成为全球主要的智能座舱消费市场。
行业指数走势
产业链:智能座舱产业链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主要是底
层硬软件产品,包括芯片、操作系统等;中游主要包括仪表、中控、HUD 等零部件,通过与上游的硬软件整合集成到下游的终端车厂,最终形成
完整的智能座舱。硬件方面,就芯片而言,近年消费电子类公司如高通、
资料来源:东莞证券研究所,Wind 相关报告

英伟达等持续加大汽车芯片领域的布局,竞争优势不断凸显,同时国内

芯片厂商如地平线、芯擎科技等厂商亦积极布局。HUD正逐渐向W-HUD、AR-HUD演进,Digitimes预计至2030年前,W-HUD仍将成为市场主流,同 时AR-HUD随着终端厂商的导入,有望进一步放量。软件方面,底层操 作系统目前已经形成QNX、Linux、Android三大阵营,海外整车厂以及国 内造车新势力多选择在底层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定制化。

投资策略: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在供需两侧的推动下,智能座舱

行业成长空间广阔,据IHS预测,到2030年我国智能座舱市场空间有望 突破1600亿元,成为全球主要的智能座舱消费市场。建议关注产业链的 相关公司,如中科创达、德赛西威、四维图新、华阳集团、华域汽车等。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风险;需求释放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技术推

进不及预期等。

本报告的信息均来自已公开信息,关于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建议投资者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智能座舱专题报告
  1. 需求:消费者对智能座舱的接受度不断提升....................................................................................................3 2. 供给:技术变革加快推广,政策推动行业发展................................................................................................6 3. 产业链: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 10 4. 投资策略...............................................................................................................................................................14 5. 风险提示...............................................................................................................................................................15
    插图目录
    图 1 :汽车座舱发展历程................................................................................................................................ 3 图 2 :消费者对汽车需求的变化.................................................................................................................... 4 图 3 :国内智能手机渗透率............................................................................................................................ 4 图 4 :iPhone 近年屏幕尺寸变化情况........................................................................................................... 4 图 5 :新上市车型平均屏幕数量.................................................................................................................... 5 图 6 :汽车中控尺寸市场份额........................................................................................................................ 5 图 7 :理想 L9 座舱.......................................................................................................................................... 5 图 8 :上汽大众 ID.4X 座舱............................................................................................................................ 5 图 9 :上汽大众智慧车联系统........................................................................................................................ 6 图 10 :搭配智能座舱配置新车渗透率.......................................................................................................... 6 图 11 :中国用户购车前十大因素.................................................................................................................. 6 图 12 :购车决策中的座舱智能科技关注度..................................................................................................6 图 13 :HUD 示意图........................................................................................................................................... 7 图 14 :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规模.................................................................................................................... 10 图 15 :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 10 图 16 :智能座舱产业链................................................................................................................................ 10 图 17 :智能座舱芯片企业............................................................................................................................ 11 图 18 :2020 年全球智能座舱主芯片市场份额...........................................................................................11 图 19 :2019 年全球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市场份额.......................................................................................13 图 20 :车企开发自主操作系统方式............................................................................................................ 13 图 21 :Hypervisor 架构............................................................................................................................... 14 图 22 :AUTOSAR 架构..................................................................................................................................... 14
    表格目录
    表 1 :造车新势力畅销车型智能座舱配置情况............................................................................................5 表 2 :常见座舱 SoC 算力情况........................................................................................................................ 6 表 3 :支持智能化的相关政策文件................................................................................................................ 8 表 4 :HUD 分类 ............................................................................................................................................. 11 表 5 :主要底层操作系统.............................................................................................................................. 12 表 6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截至 3 月 28 日)........................................................................14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2
    智能座舱专题报告
    1. 需求:消费者对智能座舱的接受度不断提升
      智能座舱时代来临。早期驾驶座舱主要是由机械式表盘及简单的娱乐系统构成,包括车 载收音机、磁带播放机等;随着液晶显示屏引入作为汽车中控后,叠加 GPS 的民用化,集成导航功能的早期电子座舱开始加快发展。此后,随着汽车芯片、人机交互、汽车系 统等软硬件技术水平快速迭代,汽车座舱开始全面进入智能化阶段,智能硬件持续拓展 及升级,液晶仪表开始取代机械仪表,中控大屏、多屏逐渐成为标配,HUD 加快推广,同时座舱娱乐系统不断丰富,导航、游戏、生活类等多个应用逐步搭载在车载系统上,逐渐从物理按键转向完全的触控以及语音交互,智能座舱开始延伸成为消费者的第三生 活空间。
      1:汽车座舱发展历程

      数据来源:IHS,东莞证券研究所
      消费者对汽车的定位逐步从出行工具向第三空间进行演进。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随着经济水平、精神生活的不断提升,人们的需求结构呈现出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过 渡的趋势,从最初满足生理需求到追求安全舒适、情感和归属、尊重的需求,最终达到 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汽车消费者来说,其消费需求同样经历着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变化,从最初注重汽车安全、舒适,到追求社交、认同、个性化。伴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消 费者对汽车的定位正逐步从出行工具向第三空间进行演进,智能座舱被赋予更强的交互 属性。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3
      智能座舱专题报告
      2:消费者对汽车需求的变化

      数据来源:罗兰贝格,地平线,东莞证券研究所
      智能手机培育消费者对触控大屏、移动应用、人机交互的使用偏好,并将其延伸至车载 环境中。近些年来随着智能手机价格下探,智能手机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同时终端厂商 在屏幕、光学、电池等硬件上持续推陈出新,其中在屏幕上呈现了从小屏到大屏、从 LCD 到 OLED 的趋势。软件创新上,在 4G/5G 高速移动互联网以及移动网络提速降费的驱动 下,催生了包括移动游戏、短视频、移动支付等多个娱乐及生活类热门应用。智能手机 软硬件的创新进一步培育了消费者对触控大屏、移动应用、人机交互的使用偏好,消费 者对生活周边智能化的接受程度不断提升,逐渐将智能手机的使用习惯延伸至车载环境 中。
      3:国内智能手机渗透率

      数据来源:wind,东莞证券研究所
      4:iPhone 近年屏幕尺寸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东莞证券研究所
      汽车终端厂商加快智能化配置,消费者对智能化的认识进一步强化。近年来汽车终端厂
      商加快对汽车智能化的配置,特别是造车新势力为了打造差异化竞争抢夺市场份额,进
      一步丰富智能座舱的硬软件配置,大屏、多屏成为潮流,部分车型还配备了 HUD。3 月 9 日,理想汽车最新公布的 L9,采用了 5 屏交互模式,标配超大尺寸 HUD,中控屏、副 驾娱乐屏、后舱娱乐屏采用了三个 15.7 英寸车规级 OLED 屏,进一步提升了车内视听和 娱乐的体验。面对造车新势力的竞争,传统车企也同样加快了智能座舱的配置,上汽大
      众在 2021 年 3 月正式交付基于全新 MEB 新能源平台推出首款电动车产品 ID.4X,中控尺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4
      智能座舱专题报告
      寸达到 12 英寸,高配车型前装 AR HUD,同时全系配备光语系统、智慧车联系统,高配 车型前装 L2 级驾驶辅助。据 IHS 数据,2021 年搭配智能座舱的新车在国内的渗透率为 53.3%,预计 2025 年将提升至 75.9%,高于全球市场的渗透率。随着终端厂商对智能座 舱的加速布局,消费者对智能化的认识进一步得到强化。
      5:新上市车型平均屏幕数量

      数据来源:佐思汽研,东莞证券研究所
      表 1:造车新势力畅销车型智能座舱配置情况
      图 6:汽车中控尺寸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佐思汽研,东莞证券研究所
      项目理想 One小鹏 P7蔚来 ES6
      液晶仪表尺寸12.3 英寸10.25 英寸9.8 英寸
      中控屏幕触控液晶屏触控液晶屏触控液晶屏
      中控尺寸16.2+12.3+10.1 英寸14.96 英寸11.3 英寸
      语音识别控制系统多媒体系统、导航、电 话、空调、天窗多媒体系统、导航、电话、空调多媒体系统、导航、电话、空调、天窗
      车联网
      OTA 升级
      面部识别部分车型
      资料来源:汽车之家,东莞证券研究所
      7:理想 L9 座舱

      数据来源:理想汽车官方微博,东莞证券研究所
      图 8:上汽大众 ID.4X 座舱

      数据来源:上汽大众官网,东莞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5
      智能座舱专题报告

      9:上汽大众智慧车联系统

      数据来源:上汽大众官网,东莞证券研究所
      图 10:搭配智能座舱配置新车渗透率

      数据来源:IHS,东莞证券研究所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的定位逐步从出行工具向第三空间进行演进,同时叠加移动终端智能 化、终端车厂加快智能座舱配置等对消费者的培育,消费者对智能座舱的认同度不断获 得提升。据 IHS 调研的数据显示,在国内消费者购车的关键因素中,座舱智能科技水平 是仅次于安全配置的第二大关键因素,重要程度超过动力、价格、能耗等因素。同时,中国用户对于座舱智能科技的关注度要高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多个国家。
      11:中国用户购车前十大因素

      数据来源:IHS,东莞证券研究所
      图 12:购车决策中的座舱智能科技关注度

      数据来源:IHS,东莞证券研究所
  2. 供给:技术变革加快推广,政策推动行业发展

技术快速迭代加快智能化推广。硬件层面来看,驾驶座舱的娱乐功能渐趋丰富,同时叠

加一芯多屏的趋势下,座舱芯片的性能需要不断提升才能适应硬软件的发展。近年在技

术快速迭代下,座舱芯片的性能持续释放。HUD 方面,挡风玻璃成像重影问题的解决,以及 AR 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HUD 逐渐从传统的 C-HUD 向 W-HUD、AR-HUD 演进,显 示效果更加一体化、信息内容更加丰富,随着终端车厂加快 HUD 前装的推广,HUD 的 渗透率不断提升。

表 2:常见座舱 SoC 算力情况

厂家型号CPU 算力(DMIPS)GPU 算力(GFLOPS)NPU 算力(TOP@INT8)
瑞萨R-CAR H3E49K288
瑞萨R-CAR H340K288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6
智能座舱专题报告
英特尔A396048K216
高通820A Prem45K320
高通SA8155P105K11424
高通SA8195P150K(估)184310(估)
高通SA8295P200K172030
NXPi.MX8QM29K128
德州仪器TDA4VM25K1808
德州仪器TDA4 H100K32032
英伟达XavierNX96K69121
英伟达Parker59K500
三星Exynos Auto V9111K12055.7
TelechipsDolphin 3H90K336
TelechipsDolphin 3E31K100
联发科MT271222K133
联发科MT8195139K9264

数据来源:佐思汽研,东莞证券研究所

13:HUD 示意图

资料来源:Digitime
软件层面来看,底 等,随着 Android 好,逐渐在车载娱 而 Linux 或 Android 在同一个主控芯片
政策推动智能汽车 的政策文件促进行 创新发展战略》,对我国具有重要的 基础设施、法规标 部下发的《关于科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s,东莞证券研究所
软件层面来看,底 层操作系统主要包括 QNX、Linux 以及由基于 Linux 内核开发的 Android 等,随着 Android 在移动终端的渗透率提升,其应用生态不断完善,同时由于兼容性较 好,逐渐在车载娱 乐系统上进行推广。由于 QNX 主要用于对稳定性要求更高的仪表盘,而 Linux 或 Android 主要用于娱乐系统,Hypervisor 虚拟化的能够将不同的操作系统运行 上,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
政策推动智能汽车 发展。近年来国家不断提升对智能汽车的重视程度,通过下发一系列
的政策文件促进行 业发展。其中,2020 年 2 月,发改委等多个部门联合下发《智能汽车 创新发展战略》,指出智能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发展智能汽车
对我国具有重要的 战略意义,到 2025 年,我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 准、产品监督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2021 年 8 月,交通部及科技 部下发的《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意见》指出,加快新能源与智能网联
7
智能座舱专题报告

汽车等自主研发及产业化,促进自动驾驶等加快应用。

表 3:支持智能化的相关政策文件

时间发布机构政策内容
2022/03工信部《2022 年汽 车标准化工 作要点》开展汽车软件在线升级管理试点,组织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等标准试行验证,完成软件升级、整车信息安全和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审查与报批。推动智能网联汽车 自动驾驶功能要求、设计运行条件及车载定位系统等 L3 及以上通用要求类标准草案编制,完 成封闭场地、实际道路及模拟仿真等试验方法类标准的制定发布,面向 L2 级组合驾驶辅助系 统开展标准验证试验,有力支撑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工作。加快推进信息安全 工程、应急响应、数据通用要求、车载诊断接口、数字证书及密码应用等安全保障类重点标 准制定,进一步强化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优化完善车辆网联功 能技术标准子体系,推进基于 LTE-V2X 的车载信息交互系统、基于网联功能的汽车安全预警 场景应用以及相应交互接口规范等标准的研究和立项,协同推动智慧城市网联基础设施相关 标准制定,支撑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能交通系统、大数据平台等的互通互 联。分阶段完成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系列标准制定,开展符合我国交通特征的测试设备等 标准研制工作。
2021/08交通部、科技部《关于科技
创新驱动加
快建设交通
强国的意见》
到 2025 年,交通运输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显著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前沿技术 与交通运输加速融合,初步构建适应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到 2035 年,交 通运输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前沿技术与交通运输全 面融合,基本建成适应交通强国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新一代轨道交通、新能源与智能 网联汽车、高技术船舶、航空装备、现代物流装备等自主研发及产业化。推动大数据、人工 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和新一代无线通信、北斗导航、卫星通信、高分遥感卫星等 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开发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促进自动驾驶、智能航运等加快应用。围绕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无人机等领域,研究推动相关立法。
2021/08工信部《关于加强 智能网联汽 车生产企业 及产品准入 的管理》要求加强汽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升级、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管理,保证产品质 量和生产一致性,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从加强数据和网络安全管理、规范软件在线升级、加强产品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 11 项具体意见。
2021/03工信部、交通部、国家标准 委《国家车联
网产业标准
体系建设指
南(智能交通 相关)》
针对车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及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实际,聚焦营运车辆和 基础设施领域,建立支撑车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智能交通相关标准体系,分阶段出台一批 关键性、基础性智能交通标准。到 2022 年底,制修订智能交通基础设施、交通信息辅助等领 域智能交通急需标准 20 项以上,初步构建起支撑车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到 2025 年,制修订智能管理和服务、车路协同等领域智能交通关键标准 20 项以上,系统形成能够支 撑车联网应用、满足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需求的标准体系。
2020/12交通部《关于促进
道路交通自
动驾驶技术
发展和应用
的指导意见》
到 2025 年,自动驾驶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积极进展,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车路协同等关键技 术及产品研发和测试验证取得重要突破;出台一批自动驾驶方面的基础性、关键性标准;建 成一批国家级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和先导应用示范工程,在部分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自 动驾驶技术产业化落地。《意见》从加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提升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试点和示范应用、健全适应自动驾驶的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
2020/11国务院《新能源汽 车产业发展 规划
(2021-2035 年)》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发展新 能源汽车国家战略,以融合创新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构建新型 产业生态,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 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通知》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推动产业融 合发展、加强标准对接与数据共享、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深化开放合作、保障措施等方面提 出具体意见。其中,提出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系统开发,突破计算和控制基础平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8
智能座舱专题报告
台技术等瓶颈。加快车用操作系统开发应用,围绕车用操作系统,构建整车、关键零部件、基础数据与软件等领域市场主体深度合作的开发与应用生态。通过产品快速迭代,扩大用户 规模,加快车用操作系统产业化应用。推进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建设,加快基于蜂窝通信技 术的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C—V2X)标准制定和技术升级。
2020/11中国智能 网联汽车 创新中心《智能网联 汽车技术路 线图 2.0》到 2025 年,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份额超过 50%,HA(高度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到 2030 年,PA、CA 级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份额超过 70%,HA 级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份额达到 20%,并在高速公路广 泛应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规模化应用;到 2035 年,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产业体系全 面建成、产业生态健全完善,整车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HA 级智能网联汽车大规模应用。
2020/04工信部《2020 年智 能网联汽车 标准化工作 要点》加快推进汽车智能化标准制定。完成驾驶员注意力监控系统、商用车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等标 准制定;加快汽车全景影像监测系统、汽车夜视系统、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通用技术 要求、自动驾驶功能场地测试方法等标准的立项;开展抬头显示系统、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仿真和实际道路测试方法、自动驾驶人机交互系统等标准预研并申请立项;在牵头 起草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国际标准同时,启动我国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
2020/02国家发改 委、科技 部、工信 部等十一 部委《智能汽车 创新发展战 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智能汽车已成为 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到 2025 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 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展望 2035 到 2050 年,中国标准智能 汽车体系全面建成、更加完善。
2018/12工信部《车联网(智 能网联汽车)产 业 发 展 行 动计划》将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分阶段实现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第 一阶段,到 2020 年,将实现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跨行业融合取得突破,具备高级别 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实现特定场景规模应用,车联网用户渗透率达到 30%以上,智 能道路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第二阶段,2020 年后,技术创新、标准体系、基础设施、应 用服务和安全保障体系将全面建成,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和 5G-V2X 逐步实现 规模化商业应用,“人-车-路-云”实现高度协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得到更 好满足。主要任务包括突破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化发展;完善标准体系,推动测试验证与示 范应用;合作共建,推动完善车联网产业基础设施;发展综合应用,推动提升市场渗透率;技管结合,推动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2017/12工信部、国家标准 委《 国 家 车 联 网 产 业 标 准 体 系 建 设 指 南(智能网联 汽车)》到 2020 年,初步建立能够支撑驾驶辅助及低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到 2025 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智能网联 汽车标准体系,引导和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和产品应用,培育我国智能网联汽车 技术自主创新环境,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构建安全、高效、健康、智慧运行的 未来汽车社会。

资料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东莞证券研究所

在供需两端推动下,国内市场空间有望超千亿元。据 IHS 预测,到 2030 年,全球汽车 智能座舱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681 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 1600 亿元;中国智 能座舱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上升至 37%,成为全球主要的智能座舱消费市场。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9
智能座舱专题报告

14: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IHS,东莞证券研究所

图 15: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IHS,东莞证券研究所

3. 产业链: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

智能座舱产业链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主要是底层硬软件产品,包括芯片、操作系统、虚拟机、中间件、算法等;中游主要包括仪表、中控、HUD 等零部件,通过 与上游的硬软件整合集成到下游的终端车厂,最终形成完整的智能座舱。同时,基础设 施参与整个流程,为各环节提供数据传输、运算存储等服务。

16:智能座舱产业链

资料来源:亿欧智库,东莞证券研究所

硬件来看,芯片:消费电子公司加大布局,国内厂商积极跟进。近年在技术快速迭代下,座舱芯片的性能持续释放。目前智能座舱芯片的供应商主要有两类,一是传统汽车电子 公司,包括 NXP、瑞萨、德州仪器等厂商,二是消费电子公司,英伟达、高通、英特尔 等厂商近年持续加大汽车芯片领域的布局力度。此外,国内芯片厂商如地平线、芯擎科 技等厂商亦积极布局车载芯片,其中,据地平线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余凯透露,目前,地平线征程芯片出货量已突破 100 万片,获得 40 多个车型的前装定点,生态合作伙伴 已超过 100 家;芯擎科技自主设计的国内首款车规级 7 纳米智能座舱芯片龍鹰一号已经 在 2021 年 10 月成功流片。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10
智能座舱专题报告

17:智能座舱芯片企业

数据来源:亿欧智库,东莞证券研究所

图 18:2020 年全球智能座舱主芯片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东莞证券研究所

HUDW-HUDAR-HUD 渗透有望加快。HUD 的推出能够将行车信息投影至树脂板或者 前挡风玻璃上,有助于解决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低头查看仪表盘影响驾驶安全的痛点。

按成像的方式进行分类,HUD 主要分为 C-HUD、W-HUD、AR-HUD,与 C-HUD 相比,W-HUD、AR-HUD 将信息投影至前挡风玻璃上,显示效果更加一体化、信息内容更加丰富,且在 车辆碰撞后不易造成二次伤害。随着挡风玻璃成像重影问题的解决,以及 AR 等技术的 进一步发展,HUD 逐渐从传统的 C-HUD 向 W-HUD、AR-HUD 演进,Digitimes 预计至 2030 年前,W-HUD 仍将成为市场主流,同时 AR-HUD 随着终端厂商的导入,有望进一步放量。

表 4:HUD 分类

类型示意图成像方 式固定形 式成像内容特点
C-HUD
半透明 树脂板 成像挂 式、仪 表台式车速、导航、油耗、温度成像距离小,显 示内容有限;成 像距离近,位置 低;车辆碰撞易 造成二次伤害;价格低,安装便 利
W-HUD
前挡风 玻璃成 像嵌入式车速、导航、油耗、温度、中 控 娱 乐 信 息、来电显示、周围路况、天 气、行车警告光学结构复杂,成本高;投影距 离近,成像大小 7-12 寸;能实现 量 产 , 现 主 流 HUD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11
智能座舱专题报告
AR-HUD前挡风 玻璃成 像嵌入式车速、导航、油耗、温度、中 控 娱 乐 信 息、来电显示、周围路况、天 气、行车警告、ADAS 辅助系统成 像 大 小 9-55 寸 , 投 影 距 离 远;成像直观,融合 ADAS 系统;需 要 强 大 的 算 法,成本高;准 备量产阶段,未 来主流

资料来源:头豹研究院,Digitimes,东莞证券研究所

软件来看,操作系统:汽车底层操作系统目前已经形成 QNXLinuxAndroid 三大阵营,WinCE 市场份额或逐步降低。其中 QNX 属于黑莓公司,安全性、稳定性极高,主要搭载 在对稳定性要求高的汽车仪表盘上,但由于其需要授权费用,且系统不开源,多应用在

较高端车型上。Linux 在 1991 年正式发布,系统代码完全开源,能够实现定制开发,主 要用于车载娱乐系统上。Android 系基于 Linux 内核进行开发,随着 Android 在智能手机 等移动终端渗透率提升,生态开发者逐渐增多,应用生态也趋于完善,同时由于兼容性

较好,Android 也被广泛搭载着在车载娱乐系统。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19 年全球 全球智能座舱操作系统中 QNX 的市场份额最高,达到 43%,Linux(含安卓)的市场份 额为 35%。虽然 WinCE 市场份额仍占据了 10%,但考虑到系统的开发者和应用较少,且 微软计划终止技术服务,后续市场份额或将进一步降低。

表 5:主要底层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简介优势劣势合作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
QNX属于黑莓公司,是全球 第一款通过 ISO26262 ASIL level D 认证的 车载操作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极 高,符合车规级要 求,可用于仪表盘需 要 授 权 费 用,只应用在 较高端车型上通用、克莱斯勒、凯迪拉克、雪佛兰、雷克萨斯、路虎、保时捷、奥迪、大众、别克、丰田、捷豹、宝马、现代、福特、日产、奔驰、哈曼、伟世通、大陆、博世等
Linux基于 POSIX 和 UNIX 的 多用户、多任务、支持 多线程和多CPU的操作 系统免费、灵活性、安 全性高应用生态不完 善,技术支持 差丰田、日产、特斯拉等
Android谷歌开发的基于 Linux 架构的系统,属于“类 Linux 系统”开源,易于 OEM 自 研、移动终端生态 完善安全性稳定性 较差,无法适 配仪表盘等安 全要求高的部 件奥迪、通用、蔚来、小鹏、吉利、比亚迪、博泰、英伟 达等
WinCE微软发布的 32 位的多 任务嵌入式操作系统,具有多任务抢占、硬实 时等特点在当时实时性出 色,windows 应用 开发便利现在开发者和 应用已经非常 少,即将退出 历史舞台福特 Sync 1、Sync 2 等

资料来源:亿欧智库,东莞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12
智能座舱专题报告

19:2019 年全球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东莞证券研究所

终端车厂积极打造自身的定制系统。海外整车厂如奔驰、宝马等以及国内的造车新势力

如小鹏、蔚来等终端车厂在底层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作为自身的车载系统。车企

开发自主车载系统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标准的定制化操作系统,从系统内核到应用程

序层级进行重构,将硬件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二是 ROM 方式,基于需求定制汽车服务 及以上层级,下层则基于 Android 等系统自有架构;三是超级 APP 方式,只在应用层调 用系统已有接口实现相关功能,其余层级则完全沿用已有系统架构。

20:车企开发自主操作系统方式

资料来源:亿欧智库,东莞证券研究所

Hypervisor 虚拟化:实现“一芯多屏”的基础。Hypervisor 是在基础物理服务器和操作 系统之间的中间软件层,通过操作系统与硬件剥离的方法,能够支持不同的操作系统运

行在同一个主控芯片上,进一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成本。目前常见的

Hypervisor 包括黑莓 QNX Hypervisor、英特尔 ACRN、OpenSynergy 等。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13
智能座舱专题报告

21:Hypervisor 架构

资料来源:CSDN,东莞证券研究所

中间件:处于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之间,主要作用是对下屏蔽各类操作系统内核的差异,

为上层应用开发者提供标准的运行与开发的环境。目前常见的中间件包括 AUTOSAR、ROS 等。

22:AUTOSAR 架构

资料来源:AUTOSAR官网,东莞证券研究所

4. 投资策略

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在供需两侧的推动下,智能座舱行业成长空间广阔,据 IHS 预测,到 2030 年我国智能座舱市场空间有望突破 1600 亿元,成为全球主要的智能座舱 消费市场。建议关注产业链的相关公司,如中科创达、德赛西威、四维图新、华阳集团、

华域汽车等。

表 6:重点公司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截至 3 月 28 日)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14
智能座舱专题报告
代码名称股价(元)EPS(元)PE(倍)评级评级变动
2020A2021E(A)2022E2020A2021E(A)2022E
002405.SZ四维图新14.27-0.130.050.15——296.6798.35谨慎推荐首次
002906.SZ华阳集团39.010.380.620.93102.2963.0441.78谨慎推荐首次
002920.SZ德赛西威117.500.931.462.09125.9280.2156.34谨慎推荐首次
300496.SZ中科创达98.311.041.522.1694.2364.5645.54谨慎推荐维持
600741.SH华域汽车20.791.712.112.4512.139.858.50谨慎推荐首次

资料来源:wind,东莞证券研究所

注:中科创达已披露 2021 年报

5.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风险;需求释放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技术推进不及预期等。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15
智能座舱专题报告

东莞证券研究报告评级体系:

公司投资评级

推荐预计未来 6 个月内,股价表现强于市场指数 15%以上
谨慎推荐预计未来 6 个月内,股价表现强于市场指数 5%-15%之间
中性预计未来 6 个月内,股价表现介于市场指数±5%之间
回避预计未来 6 个月内,股价表现弱于市场指数 5%以上

行业投资评级

推荐预计未来 6 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强于市场指数 10%以上
谨慎推荐预计未来 6 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强于市场指数 5%-10%之间
中性预计未来 6 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介于市场指数±5%之间
回避预计未来 6 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弱于市场指数 5%以上

风险等级评级

低风险宏观经济及政策、财经资讯、国债等方面的研究报告
中低风险债券、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等方面的研究报告
中风险可转债、股票、股票型基金等方面的研究报告
中高风险科创板股票、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新三板股票、权证、退市整理期股票、港股通股票等方面 的研究报告
高风险期货、期权等衍生品方面的研究报告

本评级体系“市场指数”参照标的为沪深 300 指数。

分析师承诺:
本人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或相当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勤勉的职业态度,独立、客观地在所知情

的范围内出具本报告。本报告清晰准确地反映了本人的研究观点,不受本公司相关业务部门、证券发行人、上市公司、基金

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利益相关者的干涉和影响。本人保证与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无任何利害关系,没有利用

发布本报告为自身及其利益相关者谋取不当利益,或者在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前泄露证券研究报告的内容和观点。

声明:
东莞证券为全国性综合类证券公司,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仅供东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所载资料及观点均为合规合法来源且被本公司认为可靠,但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 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

值及投资收入可跌可升。本公司可发出其它与本报告所载资料不一致及有不同结论的报告,亦可因使用不同假设和标准、采 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本公司其他业务部门或单位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所载的资料、工 具、意见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需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据此报告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 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本公司及其所属关 联机构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可能会持有本报告中提及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

投资银行、经纪、资产管理等服务。本报告版权归东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内容提供方所有,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如引用、刊发,需注明本报告的机构来源、作者和发布日期,并提示使用本报告 的风险,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未经授权刊载或者转发本证券研究报告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

责任。

东莞证券研究所
广东省东莞市可园南路 1 号金源中心 24 楼
邮政编码:523000
电话:(0769)22119430
传真:(0769)22119430
网址:www.dgzq.com.cn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16
浏览量:726
栏目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