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级(增持)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势在必行,蓝海机遇

发布时间: 2022年03月31日    作者: xn2oyhja    栏目:行业研报

股票代码 :
股票简称 :
报告名称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势在必行,蓝海机遇
评级 :增持
行业:


锂电池行业

推荐(维持)势在必行,蓝海机遇
风险评级:中风险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2022 年 3 月 31 日投资要点:
黄秀瑜 电动车销量高增带动电池回收需求渐显迫切。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自
2015年开始放量,并随后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5年
的33.1万辆增加至2021年的352.1万辆,年复合增长率达48.3%,截至2021
SAC 执业证书编号:
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784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带动
S0340512090001
电话:0769-22119455动力电池装车量快速增长。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从2015年的15.7GWh增

邮箱:hxy3@dgzq.com.cn

加至2021年的154.5GWh,年复合增长率达46.4%。国内早期推广的新能 源汽车动力电池陆续进入报废期,随着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高速 增长,我们预计未来2-3年内动力电池将迎来大规模退役潮,退役动力电

行业指数走势池的回收利用需求渐显迫切。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爆发在即。近年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带来动力
电池需求暴增,短期产能释放跟不上以及全球疫情冲击共同影响下造成
上游原材料供需失衡,锂、钴、镍等锂电池关键原材料均有大幅涨价。
锂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提高了回收废旧动力电池的经济价值,有助
于改善回收企业的盈利能力。另一个角度,目前我国锂电池原材料的对
外依存度很高,未来电池的回收利用将逐渐成为动力电池原材料供给的

重要来源之一,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游原材料供应紧缺的压力。我们

预测2025年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量将达百万吨级量,2021-2025年复合

资料来源:东莞证券研究所,Wind

增长率有望达42%,2025年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 亿元。

相关报告投资建议:动力电池回收是必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环保问题,是推动新

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 提升,销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预计未来 2-3年内动力电池将迎来大规模退役潮,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需求 渐显迫切。同时,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的价格大幅上涨,提高了回收动 力电池的经济价值,有助于改善回收企业的盈利能力。当前我国动力电 池回收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伴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持续攀升,动

力电池回收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有望成为下一个风口产业。建议重
点关注:拥有回收渠道优势和领先技术实力的电池回收头部企业:宁德
时代(300750)、格林美(002340);以及积极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业务赋
能新成长的天奇股份(002009)、光华科技(002741)。
风险提示。动力电池回收政策推进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市场竞争风险,锂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风险。

本报告的信息均来自已公开信息,关于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建议投资者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 担。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目录

  1. 电动车销量高增带动电池回收需求渐显迫切................................................................................................ 4 1.1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迅猛 ................................................................................................................. 4 1.2 动力电池装车量快速增长 ......................................................................................................................... 5 1.3 动力电池即将迎来退役潮 ......................................................................................................................... 7

2. 政策持续推动电池回收行业发展 ................................................................................................................... 7 2.1 动力电池回收是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 7 2.2 动力电池回收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 8

3. 发展初期,渠道为王 ..................................................................................................................................... 10 3.1 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商业模式 ................................................................................................................... 10 3.2 企业加速入局,正规军有待壮大 ........................................................................................................... 11

4. 国内动力电池回收技术稳步提升 ................................................................................................................. 13 4.1 电池回收两个途径: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 ............................................................................................ 13 4.2 湿法回收是当前主流技术 ....................................................................................................................... 16

5.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爆发在即 ................................................................................................................. 18 5.1 动力电池回收经济价值提升 ................................................................................................................... 18 5.2 2015 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有望达 500 亿元 ................................................................................... 20

6. 投资建议与重点公司 ..................................................................................................................................... 22

7. 风险提示 ......................................................................................................................................................... 25

插图目录

图 1:2010-2021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渗透率 ...................................................................................... 4 图 2:2019-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万辆) .............................................................................. 4 图 3:2014-2021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万辆) .................................................................................. 5 图 4:2022-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测 .............................................................................................. 5 图 5:2022-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预测 .......................................................................................... 5 图 6:2015-2022 年 2 月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及增速 .................................................................................. 6 图 7:三元电池及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GWh) ........................................................................................ 6 图 8:三元电池及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占比................................................................................................. 6 图 9: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商业模式 .............................................................................................................. 11 图 10: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示意图..................................................................................................... 13 图 11: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链 ............................................................................................................. 14 图 12:磷酸铁锂电池梯次利用阶段 ............................................................................................................ 15 图 13:磷酸铁锂电池梯次利用工艺流程图................................................................................................. 16 图 14:动力电池拆解回收工艺流程图 ........................................................................................................ 16 图 15:我国动力电池回收技术专利数量持续增长 ..................................................................................... 18 图 16:电池级碳酸锂市场价格 .................................................................................................................... 19 图 17:电解钴市场价格 ................................................................................................................................ 19 图 18:电解镍市场价格 ................................................................................................................................ 19 图 19:2021 年中国废旧锂电池回收占比.................................................................................................... 20 图 20:2018-2025 年中国废旧锂电池理论回收量及预测 .......................................................................... 21 图 21:2022-2025 年中国废旧锂电池回收市场规模预测 .......................................................................... 21 图 22:中国废旧动力电池理论回收量预测................................................................................................. 22 图 23:中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预测 ............................................................................................. 22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2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表格目录

表 1:2022-2025 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测算 .............................................................................................. 7 表 2:废旧动力电池对环境的潜在危害性 .................................................................................................... 8 表 3:动力电池回收相关政策梳理 ................................................................................................................ 9 表 4:动力电池回收模式分析 ...................................................................................................................... 10 表 5:截至目前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共 45 家 ................. 12 表 6:不同动力电池回收技术路线的优缺点比较 ....................................................................................... 17 表 7:不同类型动力电池的金属含量占比 .................................................................................................. 18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3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1.电动车销量高增带动电池回收需求渐显迫切

1.1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迅猛

我国自 2009 年开始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12 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在 2015 年首次突破 10 万辆达到 33.1 万辆,当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首次突破 1%。

截至 2021 年,历经十年时间的培育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品性能 明显增强,产业发展得以提速。尤其是 2020 年初疫情发生后,作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 力量,国家出台了多项产业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自 2020 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新能 源汽车月度销量同比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销量从 2015 年的 33.1 万辆增加至 2021 年的 352.1 万辆,年复合增长率达 48.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 1.4%上升至 13.4%,2021 年渗透率首次突破 10%,产业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2022 年 1-2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76.5 万辆,同比增长 1.6 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一步 上升至 17.9%。

12010-2021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渗透率

数据来源:iFinD,东莞证券研究所

22019-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万辆)

数据来源:iFinD,东莞证券研究所

截至 2021 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 784 万辆,同比增长 59.4%。2015 年至 2021 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从 42 万辆增加至 784 万辆,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63%。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4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32014-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万辆)

数据来源:iFinD,东莞证券研究所

参照中汽协对于我国 2022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预测,我们预计 2022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

有望突破 500 万辆以上,到 2025 年销量有望达 975 万辆,2021-2025 年复合增长率有望

达 30%。假设每年新能源汽车报废率为 8%,预计 2022 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 1221 万

辆,到 2025 年保有量将达到 3224 万辆,2021-2025 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 42%。

42022-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测

数据来源:iFinD,东莞证券研究所测算

1.2 动力电池装车量快速增长

52022-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预

数据来源:iFinD,东莞证券研究所测算

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动力电池装车量快速增长。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从 2015 年的 15.7GWh 增加至 2021 年的 154.5GWh,年复合增长率达 46.4%。2022 年 1-2 月动 力电池装车量达 29.9GWh,同比增长 109.7%。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5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62015-20222月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及增速

数据来源:iFinD,东莞证券研究所

其中三元电池 2021 年装车量达 74.3GWh,同比增长 91.3%,2022 年 1-2 月装车量达 13.1 GWh,同比增长 50.6%;磷酸铁锂电池 2021 年装车量达 79.8GWh,同比增长 227.4%,2022 年 1-2 月装车量达 16.7GWh,同比增长 203.1%。从结构上看,三元电池装车量占 比从 2019 年的 65.2%逐年下降至 2021 年的 48.1%,2022 年 1-2 月进一步下降至 44%;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占比从 2019 年的 32.5%逐年上升至 2021 年的 51.7%,2022 年 1-2 月进一步上升至 55.8%。

7:三元电池及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GWh 8:三元电池及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占比

数据来源:iFinD,东莞证券研究所数据来源:iFinD,东莞证券研究所

假设未来几年电动车单车带电量逐年稳步提升,预计 2022 年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约 260GWh,同比增长 68%;预计到 2025 年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约 566GWh,2021-2025 年动力电池装车量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 38.5%。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6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12022-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测算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E 2023E 2024E 2025E
国内电动车126 121 137 352 500 650 813 975
销量(万辆)
单车带电量51 56 41 44 52 54 56 58
(KWh)

国内动力电

池装车量57 62 64 154 260 351 455 566

(GWh)
资料来源:iFinD,东莞证券研究所测算

1.3 动力电池即将迎来退役潮

电动车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容量会逐渐衰减,性能逐渐下降。一般而言,当动力电池 容量衰减至 80%以下时就需要更换,并对其进行回收利用。

考虑到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自 2015 年开始放量,并随后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结合目前 汽车动力电池的平均使用寿命大约为 5-8 年,可以推断国内早期推广的新能源汽车动力 电池陆续进入报废期,并随着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大力推广,销量实现高速增长,我们预 计未来 2-3 年内动力电池将迎来大规模退役潮,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需求渐显迫切。做好动力电池的回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才能真正从“绿色回归绿色”。

2.政策持续推动电池回收行业发展

2.1 动力电池回收是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大量的废旧动力电池若不处理或处理不当,会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也有可能 产生安全隐患。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中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的镍、钴、锰易与酸反应生成 重金属离子,同时镍钴锰、镍钴铝在水系环境里呈现强碱性,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负极材料中的石墨粉,因其颗粒很小,易产生粉尘污染;电解液中的有机溶剂大多为醇 类,易被人体皮肤吸收以及挥发性吸入,对人体造成危害;电解液中的溶质如六氟磷酸 锂具有强腐蚀性,遇水或高温能够产生有毒气体氟化氢(HF)等,经由皮肤、呼吸接触 对人体组织,粘膜和上呼吸道造成刺激,对动植物也有严重的腐蚀作用。此外,由于报 废电池组体积大,存有一定的电量,并且所用材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一定温度、湿 度以及接触不良情况下易发生自燃或者爆炸。因此,对于废旧动力电池如果不做妥善的 回收处理将可能引发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问题。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7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2:废旧动力电池对环境的潜在危害性

电池材料主要化学特性潜在环境污染
正极材料与水、酸等反应产生有害金属氧化物重金属钴污染改变环境酸碱度
负极材料粉尘遇明火或高温发生爆炸粉尘污染
电解质LiPF6 具有强腐蚀性,遇水易分解产氟污染改变环境酸碱度
HF 等有毒物质
电解质溶剂水解产生醛和酸,燃烧产生 CO/CO2 有机物污染
隔膜可与氟、强酸、强碱等反应产生 HF 氟污染
粘结剂燃烧产生 CO、醛等有机物污染

资料来源:知乎,东莞证券研究所

2.2 动力电池回收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为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管理,规范行业发展,国家从 2012 年开始陆续出台了 多项动力电池回收相关政策。经过十年的发展,动力电池回收体系正逐步规范完善。尤 其是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国家密集出台动力电池回收相关政策,提出行

业规范,明确生产者承担回收的主体责任,开展电池回收试点工作,建立溯源管理平台,指导回收网点建设等等,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政策。

具体来看,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政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2015 年,新能源汽车整体政策部分条款阶段:在此阶段中,动力电池回 收利用只是作为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政策文件中的部分条款出现。

第二阶段,2016-2018 年,专题政策阶段: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环保部等相关部门开始 陆续出台专门针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相关政策。

第三阶段,2018 年至今,试点实施阶段:国家相关主管部门陆续出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 池回收利用试点方案,并且政策出台明显加速。

从出台的各项政策可以看出,国家从法规、技术、标准、产业等方面,推动动力电池回

收利用,旨在推动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尤其 2021 年以来,政策加码,2021 年“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发改委等多部门印 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动力电池回收行动是 11 个重点工程之一。随着 国家层面对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高度重视,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将会按下“加速键”。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8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3:动力电池回收相关政策梳理

发展时间政策部委相关内容要点
历程
2012.9 《节能与新能源汽国务院建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回收管理体系,明确各相
车产业发展规划关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引导企业加强对废旧电
2012-2020)》池的回收利用。
第一2014.7 《关于加快新能源国务院探索利用基金、押金、强制回收等方式促进废旧动
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力电池回收,建立健全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体
阶段导意见》系。

《关于 2016-2020

2015.4 年新能源汽车推广财政部汽车生产企业及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应承担电池回收
应用财政支持政策利用的主体责任。

的通知》

2016.1 《电动汽车动力蓄工信部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相关责任主体。提
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等五部出湿法冶炼镍、钴、锰的综合回收率应不低于
政策(201598%;火法冶炼镍、稀土的综合回收率应不低于
版)》97%
第二2016.12 《生产者责任延伸国务院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应负责建立废旧电池
制度推行方案》回收网络。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应实行产品编码,建
立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
阶段
《新能源汽车生产工信部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信息管理,跟踪记录
2017.1 企业及产品准入管
理规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情况。
2018.2 《新能源汽车动力工信部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汽车生产企业承担
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等七部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对动力电池设计、生
理暂行办法》产、回收及综合利用提出要求。
2018.3 《新能源汽车动力工信部探索技术经济性强、资源环境友好的多元废旧动力
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等七部
蓄电池回收利用模式,推动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点实施方案》
2018.7 《新能源汽车动力工信部建立“溯源综合管理平台”,对动力电池生产、销
蓄电池回收利用溯售、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等全过程进行信息采
集,对各环节主体履行回收利用责任情况实施监
源管理暂行规定》
测。
第三 阶段2018.7 《关于做好新能源工信部确定京津冀、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四川等 20
汽车动力蓄电池回
等七部个省市及中国铁塔公司为试点地区和企业。动力电
收利用试点工作的
通知》池回收项目推广开始。
2019.11 《新能源汽车动力工信部提出收集型(短期)和集中贮存型(长期)回收服
蓄电池回收服务网务网点,对建设、作业、安全环保要求进行指导。
点建设和运营指新能源汽车生产、动力蓄电池、报废机动车回收拆
南》解、综合利用等企业可共建、共用回收服务网点。
2020.3 2020 年工业节能工信部指出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
设,深入开展试点工作,加快探索推广技术经济性
与综合利用工作要
点》强、环境友好的回收利用市场化模式,培育一批动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9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力蓄电池回收利用骨干企业。

2021.8 《新能源汽车动力工信部鼓励采用租赁、规模化利用等便于梯次产品回收的
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等五部商业模式。提高梯次利用效率、提升梯次产品的使
理办法》用性能、可靠性及经济性。
2022.1 《资源综合利用产财政部可依照 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或适用一般计税
品和劳务增值税优
方法计算缴纳增值税,退税比例从 30%提高到
惠目录(2022
50%
版)》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建回收渠道,构建跨区域

2022.1 《关于加快推动工工信部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废旧动力电池在备电、充换电
业资源综合利用实等八部等领域安全梯次利用。加大动力电池无损检测、自
施方案的通知》动化拆解、有价金属高效提取等技术的研发推广力

度。

资料来源:政府官网,东莞证券研究所整理

3.发展初期,渠道为王

3.1 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商业模式

除了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回收系统同样是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关键。根据 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汽车制造商和动力电池制造商是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的责任主 体,此外,汽车动力电池的主要回收主体还包括第三方回收企业。根据回收主体的不同,目前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为:以生产企业为主的回收模式、行业联 盟回收模式、第三方企业回收模式。

4:动力电池回收模式分析

回收主体回收模式分析特点
生产企业由动力电池生产商和电动汽车生产商的回收企业熟悉自己产品、回收技术难度小、成本低。
销售服务构建;电动汽车生产商、销售但单个企业的回收能力有限,回收渠道少、资金压力
商和消费者用户配合电池回收大等
行业联盟由行业内的动力电池生产商、电动汽车这种模式影响力大,覆盖范围广,回收渠道多。同时
生产商或电池租赁公司共同出资设立专对企业的协同合作要求高,目前体系尚未完善
门的回收组织,负责动力电池的回收
第三方回部分电池生产商把回收业务委托给第三需要第三方企业独立构建回收网络,存在运输、存
收企业方企业进行经营,或者部分小作坊式企储、产品再销售的难题,且回收技术性较差,再制造
业自主回收废旧电池电池的质量难以保障

资料来源:新材料产业,东莞证券研究所整理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正在探索发展。换电模式不仅有助于降低购车成本,解决 充电难题,提高电池使用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明晰回收企业的回收渠道,实现电池回收 的可持续发展。汽车制造商如蔚来、动力电池制造商如宁德时代已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 换电业务。换电模式的推广将有利于汽车制造商或动力电池制造商作为回收主体提前锁 定废旧电池来源,实现批量回收,从而提高回收效益。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10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汽车生产企业、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报废汽车拆解企业、4S 店、换电模式运营企业等都 将成为未来动力电池回收的主要渠道。全产业链联动将有助于提升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 效率,推动动力电池回收规模日益扩大,促进回收行业良性发展。

9: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商业模式

数据来源:EVTank,伊维智库,东莞证券研究所

3.2 企业加速入局,正规军有待壮大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规模不断扩大,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注册数量从 2007 年的 300 多 家到 2021 年累计近 3000 家。但国内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真正起步于近两年,目前国内废 旧动力电池的回收渠道建设并不完善,行业规范仍处于起始阶段,国家对废旧动力电池 的回收尚未建立资质管理,行业内无序竞争、劣币驱逐良币、环保隐患等问题日益凸显。

目前工信部对电池回收行业采用“白名单”的方式进行规范管理。工信部分别于 2018 年 9 月、2020 年 12 月、2021 年 12 月发布了三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 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合计共涉及 45 家企业,被业内称为“正规军”。

在这 45 家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中,申报类型为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分别有 25 家 和 24 家,其中同时具备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资质的企业有 4 家。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11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5:截至目前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共45

序号 所属
地区
企业名称 申报类型 批次 数量
1 广东 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再生利用 第一批 8
2 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乾泰技术有限公司 梯次利用 第二批
3 珠海中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梯次利用 第二批
4 惠州市恒创睿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梯次利用 第二批
5 江门市恒创睿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再生利用 第二批
6 广东佳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再生利用 第二批
7 江门市朗达锂电池有限公司 梯次利用 第三批
8 广东迪度新能源有限公司 梯次利用 第三批
9 湖南 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再生利用 第一批 6
10 湖南金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再生利用 第二批
11 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梯次利用 第三批
12 湖南凯地众能科技有限公司 再生利用 第三批
13 金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再生利用 第三批
14 湖南金凯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再生利用 第三批
15 江西 衢州华友钴新材料有限公司 再生利用 第一批 5
17 浙江天能新材料有限公司 再生利用 第二批
梯次利用 第三批
18 杭州安影科技有限公司 梯次利用 第三批
20 中天鸿锂清源股份有限公司 梯次利用 第二批
21 江西赣锋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再生利用 第二批
22 赣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 梯次利用 第一批
梯次利用 第二批
23 江西天奇金泰阁钴业有限公司 再生利用 第三批
24 江西睿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再生利用 第三批
25 江苏 格林美(无锡)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梯次利用 第二批 4
26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梯次利用 第三批
27 江苏欧力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梯次利用 第三批
28 南通北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再生利用 第三批
29 安徽 安徽绿沃循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梯次利用 第二批 4
30 安徽巡鹰动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梯次利用 第三批
31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梯次利用 第三批
32 池州西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再生利用 第三批
33 天津 天津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 梯次利用 第二批 2
34 天津赛德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再生利用 第二批
35 湖北 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 再生利用 第一批 2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12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11: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链

数据来源:格林美公告,东莞证券研究所

目前对于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主要有两个途径: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后,一般仍有 80%的剩余容量,可降级用于其他场景,实现余 能最大化利用。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已经应用在电 力储能系统、通信基站备用电源、低速电动车以及智能路灯等领域。但目前梯次利用主 要以示范项目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益。

磷酸铁锂电池循环次数较多,使用寿命更长,而贵金属含量不多,拆解回收无法产生太 高的经济价值和资源规模化效益;三元电池的金属含量较高,循环寿命较短,在电池容 量衰减后安全性会大大降低,且其自燃温度要比磷酸铁锂电池低得多。因此,基于经济 性和安全性的考量,三元电池一般直接回收,提取金属,回收经济性更强;而新能源汽 车退役的磷酸铁锂电池则较为适合梯次利用,当电池容量降至20%-80%时属于轻度报废,进入梯次利用阶段,将有剩余容量的电池在低要求的领域进行使用,当电池容量降至 20% 以下时属于重度报废,进入再生利用阶段。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14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12:磷酸铁锂电池梯次利用阶段

数据来源:汽车之家,东莞证券研究所

新能源汽车退役磷酸铁锂电池的梯次利用一般包括电池组拆解获得单体、筛选检测、配 对重组、系统集成等步骤,其中余能检测和配对重组是梯次利用工艺流程中较为关键的 环节,也是比较有技术含量的环节。

由于动力电池电芯种类多,在退役后单只电芯参数个性化很强,剩余效能也有区别。2017 年工信部发布了《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国家标准,规范了退役动力电池的 检测流程与方法。通过余能检测,企业可以将动力电池的使用情况(主要指充放电情况)类似、可以重组的电芯筛选出来,进行后续加工。

在配对重组环节,厂家需要利用电池均衡技术来解决多个电芯的一致性问题。目前是梯 次利用的难点所在,这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考虑不同电芯的充放电电压和充放电效率,并 制定最优的解决方案,避免电池出现热失控等不良状态。

系统集成环节需要引入新的 BMS 系统,使电池管理系统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个“新”电池 组的效能,并结合寿命预测技术保证其可以长时间稳定工作。最后通过封装、打包,应 用在具体的客户端。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15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13:磷酸铁锂电池梯次利用工艺流程图

数据来源:东莞证券研究所整理

4.2 湿法回收是当前主流技术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另一个途径是拆解回收。拆解回收是将退役动力电池进行放电、拆 解、破碎、提炼,进而得到贵金属化合物(主要是镍、钴、锰、锂化合物),再将这些化 合物出售,以此获取利润。

14:动力电池拆解回收工艺流程图

数据来源:新材料产业,东莞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16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目前动力电池拆解回收的方法主要包括湿法回收、干法回收、生物法回收三类。此外,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力电池回收方法。

6:不同动力电池回收技术路线的优缺点比较

工艺技术介绍优点缺点
湿法回收通过各种酸碱性溶液将金属离子从电应用较为广泛,技术相对成化学试剂持续使用产
极材料中浸出,再通过离子交换、沉熟且效率高,锂、钴、镍等生大量废水,工艺复
淀、吸附等手段,分离并提取金属盐有价金属和稀有金属的回收杂且过程较长容易造
率和纯度较高,且设备投资
及氧化物。成整体成本上升。
成本较低。
干法回收不借助溶液等媒介,实现材料或有价利用高温热解法回收动力电高温热解法设备投入
金属的直接回收。干法回收中最常用
大,高能耗,处理成
的技术手段是高温热解法,即采用高池的原理简单,因此工艺简本高,回收效率低;
温焚烧分解去除粘结剂,实现材料分
单,应用广泛,且能够回收有废气等二次污染和
离,经过高温焚烧,电池中的金属及如汞、锌等多种重金属。安全性的问题;且主
其化合物会氧化、还原、分解、蒸汽要处理三元电池。
挥发,通过冷凝方法将其收集。
生物法回利用微生物浸出,将体系的有用组分工艺简单、成本经济、环境尚处于起步阶段,菌
转化为可溶化合物并选择性地溶解出种培养、浸出条件复
来,实现目标组分与杂质组分分离,友好、回收率高杂,存在很多不确定
最终回收锂、钴、镍等有价金属。性。

如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赛德美,通过精

其他方法细机械拆分得到电池零部件后,将其将合格的电池零部件直接供--
进行修复,最终形成可复用的外壳、给到电池生产制造环节,能

电解液、隔膜、铜箔、铝箔、正极 粉、负极粉等。

较好地控制化学污染。

资料来源:新材料产业,36 氪,东莞证券研究所整理

其中湿法回收是当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主流工艺技术。湿法回收技术相对成熟,回收 得到的金属盐、氧化物等产品的纯度能够达到生产动力电池材料的品质要求。目前格林 美、邦普循环等国内领先的回收企业,以及 AEA、IME 等国际龙头企业,大多采用湿法 技术路线作为锂、钴、镍等有价金属资源回收的主要技术。

目前行业处于发展初期,短期来看,得回收渠道者得天下,长远来看,工艺技术和装备 是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动力电池回收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过去十年,跟随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步伐,我国动力电池回收技术水平也在持续提升中,动 力电池回收技术专利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 201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放 量后,动力电池回收技术专利数量也加速上升,2015-2021 年动力电池回收技术专利数 量的年复合增长率达 37%。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17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15:我国动力电池回收技术专利数量持续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专利检索,东莞证券研究所

5.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爆发在即

5.1 动力电池回收经济价值提升
目前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价值主要在于回收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中的贵金属。三元材料可 同时回收有价金属镍、钴、锰、锂等,而磷酸铁锂的主要回收价值在于锂。相对而言,三元电池的回收价值高于磷酸铁锂电池。

7:不同类型动力电池的金属含量占比

类型主要包含金属镍含量钴含量锰含量锂含量稀土元素
占比占比占比占比含量占比
三元电池镍、钴、锰、锂12% 5% 7% 1.2% -
磷酸铁锂电池- - - 1.1% -
钴酸锂电池钴、锂- 18% - 2% -
锰酸锂电池锰、锂- - 10.7% 1.4% -
镍氢电池镍、钴、铼35% 4% 1% - 8%

资料来源:中商情报网,东莞证券研究所

国家对动力电池回收率已有标准化规定。根据 2019 年《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 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19 年版)》的规范要求,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镍、钴、锰的综合 回收率应不低于 98%,锂的回收率不低于 85%,稀土等其他主要有价金属综合回收率不 低于 97%。

近年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带来动力电池需求暴增,短期产能释放跟不上以及全球疫情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18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冲击共同影响下造成上游原材料供需失衡,锂、钴、镍等锂电池关键原材料均有大幅涨

价。截至 2022 年 3 月 30 日,电池级碳酸锂报价 51.75 万元/吨,较年初的 28.74 万元/吨 上涨 80%,较上年同期的 8.75 万元/吨上涨近 5 倍。截至 2022 年 3 月 30 日,电解钴报 价 56.25 万元/吨,较年初的 48.95 万元/吨上涨 15%,较上年同期的 35.4 万元/吨上涨 59%。

16:电池级碳酸锂市场价格

数据来源:iFinD,东莞证券研究所

17:电解钴市场价格

数据来源:iFinD,东莞证券研究所

在俄乌冲突影响下,近期镍价也出现大幅上涨。截至 2022 年 3 月 30 日,电解镍价格为 21.94 万元/吨,较年初的 15.36 万元/吨上涨 42.9%,较上年同期的 12.28 万元/吨上涨 78.7%。

18:电解镍市场价格

数据来源:iFinD,东莞证券研究所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19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锂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提高了回收废旧动力电池的经济价值,有助于改善回收企业

的盈利能力。尤其是碳酸锂价格的快速上涨让原本并不具备拆解价值的磷酸铁锂电池可 实现盈利,2021 年大量的电池回收企业开始布局磷酸铁锂电池回收,通过回收废旧电池 提取碳酸锂材料。在此背景下,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价格也水涨船高,2022 年以来,废 旧磷酸铁锂电池的价格从 2021 年初的 2000 元/吨左右到目前接近 2 万元/吨,废旧三元 电池的价格已超过 4 万元/吨,价值更高的钴酸锂已超过 10 万/吨。

另一个角度,目前我国锂电池原材料的对外依存度很高,未来电池的回收利用将逐渐成

为动力电池原材料供给的重要来源之一,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游原材料供应紧缺的压 力。

5.2 2015 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有望达 500 亿元

EVTank 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拆解与梯次利用行业 发展白皮书(2022 年)》,白皮书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理论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量高 达 59.1 万吨,其中废旧动力电池理论回收量为 29.4 万吨,占比 50%,3C 及小动力废旧 锂离子电池理论回收量为 24.2 万吨,占比 41%,其他相关的废料理论回收量为 5.5 万吨,占比 9%。

192021年中国废旧锂电池回收占比

9%

废旧动力电池回收

41%50%3C及小动力废旧锂电池回收
其他

数据来源:EVTank,伊维智库,东莞证券研究所

根据白皮书的数据,预计 2022 年中国废旧锂电池理论回收量达 76.2 万吨,2025 年将达 到 185.1 万吨,增长提速,2021-2025 年复合增长率达 33%。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20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202018-2025年中国废旧锂电池理论回收量及预测

数据来源:EVTank,伊维智库,东莞证券研究所

根据白皮书的数据,预测 2022 年中国废旧锂电池回收的理论市场规模达 482.9 亿元,到 2025 年将达到 784.1 亿元,2022-2025 年复合增长率达 17.5%。

212022-2025年中国废旧锂电池回收市场规模预测

数据来源:EVTank,伊维智库,东莞证券研究所

结合过去五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快速增长带动动力电池市场需求增速提升,我们预 计 2022-2025 年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量占废旧锂电池回收量的比例将呈逐步上升趋势,预 计 2022-2025 年该比例分别为 55%、60%、60%、65%,由此我们预测 2022-2025 年废旧 动力电池的理论回收量分别为 42 万吨、54 万吨、60 万吨、120 万吨,2021-2025 年复合 增长率达 42%。对应地,预测 2025 年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500 亿元。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21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22:中国废旧动力电池理论回收量预测

数据来源:起点研究院,EVTank,东莞证券研究所

6.投资建议与重点公司

23:中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预测

数据来源:中研普华,EVTank,东莞证券研究所

动力电池回收是必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环保问题,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不

可或缺的一环。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自 2015 年开始放量,早期推广的新能源汽车动力 电池逐步进入退役期,并且自 2020 年下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销 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预计未来 2-3 年内动力电池将迎来 大规模退役潮,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需求渐显迫切。同时,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

推动了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的价格大幅上涨,提高了回收动力电池的经济价值,有助于

改善回收企业的盈利能力。此外,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亦是缓解上游原材料供给紧缺

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伴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

持续攀升,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预计到 2025 年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量 将达百万吨级量,回收市场规模达 500 亿元,有望成为下一个风口产业。

建议重点关注:拥有回收渠道优势和领先技术实力的电池回收头部企业:宁德时代

(300750)、格林美(002340);以及积极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业务赋能新成长的天奇股份(002009)、光华科技(002741)。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22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重点公司

宁德时代(300750):携手邦普打造动力电池全产业链闭环

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早于 2013 年便通过收购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持股 52.88%),涉足动力电池回收业务。邦普循环创立于 2005 年,是一家专业从事 再生资源高新科技企业,总部位于广东佛山,在湖南长沙设有国内最大湿法基地,是宁 德时代产业生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携手打造“电池生产-使用-梯次利用-回收与资 源再生”产业闭环,已成为国际顶级汽车企业的合作伙伴。邦普自主研发的全球领先的 动力电池全自动回收技术及装备,以独创的“逆向产品定位设计”技术以及废料与原料 对接的“定向循环”核心技术,在全球废旧电池回收领域率先破解了“废料还原”的行 业性难题。作为中国的国家标准制定单位,邦普循环已经成为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处理全 流程的技术标杆,是当前国内动力电池回收的两大头部企业之一

2021 10 月,邦普循环及其控股子公司拟在湖北省宜昌市投资建设邦普一体化电池材 料产业园项目,项目投资高达 320 亿元,主要建设具备废旧电池材料回收、磷酸铁锂及 三元前驱体、磷酸铁锂、钴酸锂及三元正极材料、石墨、磷酸等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 基地。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宁德时代在锂电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布局,发挥产业协同优势保障公司电池材料供应,对于控制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宁德时代于 2022 年初发布了旗下全新换电品牌 EVOGO 乐行换电,宣布进入换 电领域。通过实行“换电模式”,公司可控制用于梯次利用的动力电池的回收渠道,有利 于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业务的开展。

格林美(002340):拥有“渠道+技术”双优势

格林美是当前国内动力电池回收的两大头部企业之一,构建了全球先进的“动力电池回 收—梯级利用—原料再制造—材料再制造—动力电池包再造”的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 链模式。在工信部发布的 45 家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 件》企业中,格林美占据三家,位居全国企业第一。格林美(武汉)城矿集团“城市废 旧电池回收利用创新模式”项目成功斩获 2020 年度“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绿色创新 类别”大奖,标志格林美的动力电池回收技术被国家、世界认同。

公司积极打造动力电池回收业务的“2+N+2”模式。其中“2”分别指格林美武汉园区、无锡园区两大电池回收处置中心,以及荆门园区、泰兴园区两大资源化利用中心,而“N”指的是公司其他回收处置基地+其他社会回收网络。率先完成国内外布局,一网天下,形 成武汉、天津、无锡、河南、深圳五大核心回收基地与梯级利用区域中心基地,率先形 成占据长三角、珠三角、华中、京津冀、中原的格局。目前已与大众、戴姆勒奔驰、丰 田、长安、蔚来、威马、小鹏等 350 多家整车厂与电池厂达成战略合作。于 2021 年完成 韩国浦项动力电池回收基地的建设,积极在欧洲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工厂,构建面向全球 的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体系,跑步大幅拉开与行业的差距。目前设计总拆解处理能力 45 万 套/年,积极打造全球退役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的领军企业。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23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当前格林美动力电池回收量占中国市场报废量的 30%,循环再造的新能源镍钴电池原料 占中国市场的 30%,梯次利用动力电池占中国市场的 20%。公司预计 2025 年回收废旧 动力电池 25 万吨。

天奇股份(002009):动力电池回收助力业绩高增长

天奇股份形成了以四大产业为主的战略发展方向,分别为智能装备产业、循环装备产业、

汽车后市场产业和重工装备产业。其中汽车后市场板块涵盖动力电池回收资源化利用、

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及汽车核心零部件再制造。公司核心子公司江西天奇金泰阁钻业有限 公司及赣州天奇锂致实业有限公司专注于废旧锂电池回收资源化利用,具备实现锂电池

全部金属提取工艺,其生产工艺成熟且有较强盈利能力。

江西金泰阁是一家专注于废旧锂电池回收、处理以及资源化利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

了完整的废旧锂电池原料采购、回收处理和产品销售的产业链,其生产规模位于行业前 列。主要产品包括电子级氧化钴、工业级氧化钴、电池级硫酸钴、饲料级硫酸锰、电池

级硫酸镍等,其在电子级氧化钴、工业级氧化钴产品的细分领域中占据明显市场竞争优 势。赣州天奇锂致实业的主要产品包括电池级碳酸锂、工业级碳酸锂、氢氧化锂等锂盐

产品和硫酸钠。

2021 年公司公告拟在未来 5 年内在江西赣州规划投资以废旧锂电池原料为主导,形成年 产 3 万吨三元前驱体及 1.2 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的生产项目。在金泰阁及天奇锂致现有的 元素提取业务上进一步向下游电池材料制造业务延伸,最终形成“电池回收-元素提取-材料制造”的废旧电池资源化利用完整产业链。2022 年 3 月公司与京东科技签订框架合 作协议,共同构建废旧电池“互联网+回收”平台,将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领域开展深入 合作。

公司预计 2021 年实现营业收入 39.18 亿元,同比增长 9.06%;实现归母净利润 1.55 亿 元,同比增长 154.31%。预计 2022 年一季度盈利 8500 万元-9500 万元,同比增长 110.98%-135.81%。公司锂电池循环板块持续优化工艺,回收率提高,同时扩增产能逐步释放,整 体回收量提升,各类主营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同时,锂电池产业链整体景气度持续提升,下游客户对锂电池材料产品需求强劲增长,带动公司锂电池循环板块产品市场需求旺盛,

整体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光华科技(002741):携手换电头部企业,打造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模式典范

光华科技是全国范围内第一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

的五家单位之一,国家溯源平台再生利用和梯级利用企业,广东省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 试点单位,掌握“动力电池梯级利用-拆解分类利用-材料修复-有价金属回收-材料制造”全生命周期价值链技术和工程化能力,为业界提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退役动力电池全

生命周期整体服务方案。产品包括各型号梯次利用电池,电池材料、电池材料原料及前

驱体等。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24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公司 2021 年新能源材料产能逐步提升,产品开发加快落地,使公司经营规模和盈利能 力得到显著提高。2021 年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 2021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6200 万 元-7200 万元,同比增长 71.58%-99.25%;扣非后净利润 3950 万元-4950 万元,同比增长 176.68%-246.72%。

公司于 2022 年 2 月与奥动新能源、松下中国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三方为加强电池 银行、电池全生命周期资产运营管理、电池寿命延长、动力电池梯次储能利用和材料回

收领域的合作。奥动新能源是一家以技术驱动为优势,全球领先的智慧能源互联网平台

企业,拥有全球 2000 项换电专利技术及成熟的全自动快速更换电池解决方案。该合作 将有利于发挥公司综合业务优势,提升公司在“动力电池梯级利用-拆解分类利用-有价 金属再生利用-材料再制造”回收领域的发展,有助于公司建设领先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 模式与提升回收产能。

7.风险提示

动力电池回收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市场竞争风险;

锂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风险。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25

动力电池回收专题报告

东莞证券研究报告评级体系:

公司投资评级

推荐预计未来 6 个月内,股价表现强于市场指数 15%以上
谨慎推荐预计未来 6 个月内,股价表现强于市场指数 5%-15%之间
中性预计未来 6 个月内,股价表现介于市场指数±5%之间
回避预计未来 6 个月内,股价表现弱于市场指数 5%以上

行业投资评级

推荐预计未来 6 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强于市场指数 10%以上
谨慎推荐预计未来 6 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强于市场指数 5%-10%之间
中性预计未来 6 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介于市场指数±5%之间
回避预计未来 6 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弱于市场指数 5%以上

风险等级评级

低风险宏观经济及政策、财经资讯、国债等方面的研究报告
中低风险债券、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等方面的研究报告
中风险可转债、股票、股票型基金等方面的研究报告
中高风险科创板股票、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新三板股票、权证、退市整理期股票、港股通股票等方面 的研究报告
高风险期货、期权等衍生品方面的研究报告

本评级体系“市场指数”参照标的为沪深 300 指数。

分析师承诺:
本人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或相当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勤勉的职业态度,独立、客观地在所 知情的范围内出具本报告。本报告清晰准确地反映了本人的研究观点,不受本公司相关业务部门、证券发行人、上市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利益相关者的干涉和影响。本人保证与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无任何利害关系,没有 利用发布本报告为自身及其利益相关者谋取不当利益,或者在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前泄露证券研究报告的内容和观点。

声明:
东莞证券为全国性综合类证券公司,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仅供东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所载资料及观点均为合规合法来源且被本公司认为可靠,但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 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 值及投资收入可跌可升。本公司可发出其它与本报告所载资料不一致及有不同结论的报告,亦可因使用不同假设和标准、采 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本公司其他业务部门或单位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所载的资料、工 具、意见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需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据此报告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 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本公司及其所属关 联机构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可能会持有本报告中提及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 投资银行、经纪、资产管理等服务。本报告版权归东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内容提供方所有,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如引用、刊发,需注明本报告的机构来源、作者和发布日期,并提示使用本报告 的风险,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未经授权刊载或者转发本证券研究报告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 责任。

东莞证券研究所
广东省东莞市可园南路 1 号金源中心 24 楼
邮政编码:523000
电话:(0769)22119430
传真:(0769)22119430
网址:www.dgzq.com.cn

请务必阅读末页声明。 26
浏览量:665
栏目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